今天立冬,北方的风已经带着凛冽的劲儿,刮得人脸颊发紧。街边早餐铺的蒸笼一掀,白雾腾腾撞上冷空气,瞬间凝成细碎的水珠 —— 像极了小时候趴在奶奶厨房门口,看那口老锅冒出的热气,混着面香肉香,暖得人鼻尖发红。
朋友圈早已被饺子刷屏:“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有人晒出鼓鼓囊囊的馅料,有人秀出刚包好的元宝饺,更多人发来全家围坐的合影,案板上摆着排得整整齐齐的饺子,像一群圆滚滚的小月亮。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可你知道吗?那一盘热腾腾的饺子,从来就不只是为了 “防冻耳朵”。
在吉林,立冬吃饺子是刻进骨子里的习惯。老一辈总说,这是 “闯关东” 时传下来的活命法子 —— 天寒地冻的夜里,一碗带汤的饺子,皮薄馅足,咬下去满口油香,顶得住一整夜的风雪。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每年这天雷打不动做酸菜猪肉馅,他奶奶非要亲手切酸菜,说机器绞的 “没嚼头”,少了那份脆生生的劲儿。一家人从下午就忙开了:爸爸和面,妈妈擀皮,姐姐包馅,连三岁的小外孙都攥着迷你擀杖,有模有样地在面团上压出歪歪扭扭的剂子。
最暖的是他家九十多岁的老岳母,哪怕手抖得捏不住褶,也一定要坐在桌边 “看着”。她说:“我不吃多少,但得在。” 这哪是吃饭啊,分明是一场无声的团聚仪式 —— 只要一家人围在一块儿,再冷的冬天也有了盼头。
![]()
在内蒙古太仆寺旗,有户人家传着一根油光发亮的枣木擀面杖。那是老太太几十年前出嫁时,娘家人给的陪嫁,木头上的纹路被磨得温润,带着一代代人的温度。如今老太太老了,擀不动了,擀面杖就传给了儿媳,又交到孙女手里。五岁的小重孙女总抢着要 “试试”,踮着脚在案板上戳出一个个小坑,惹得一屋子人笑。他们包的饺子,馅料换了又换,可那根擀面杖没换过 —— 因为包的不是韭菜鸡蛋,也不是三鲜,是记忆本身。
总有人说,现代人过节越来越淡了,仪式感早就被快节奏的生活冲没了。可你看,一到立冬,南北各地的厨房里,总有人在揉面、调馅、捏饺子。有人千里迢迢赶回家,就为吃一口妈妈包的白菜猪肉馅;有人在出租屋里支起小案板,和室友分工合作,哪怕包得歪歪扭扭,也吃得热火朝天。
原来我们惦记的,从来不是那一口馅儿。是有人记得你爱吃韭菜多放鸡蛋,是妈妈说 “来,帮我按个剂子” 时的自然,是咬开饺子时,汤汁溅到手上也不觉得烫的踏实。所谓传承,从不是谁在讲大道理,而是你不知不觉就接住了那根擀面杖,像奶奶当年教妈妈那样,把手法教给下一代。
![]()
灶台上的水咕嘟咕嘟滚开了,饺子下锅时溅起的水花像细碎的星光。蒸汽模糊了窗户,有人顺手画了个笑脸,玻璃上的水痕便蜿蜒着淌下来,像冬天里一条暖融融的小溪。
在南方,没有暖气的房间里,包饺子成了另一种热闹。朋友阿琳发来视频,她和室友们挤在狭小的厨房,案板是临时拆的快递箱,擀面杖用红酒瓶代替。馅料是超市买的现成肉糜,混着冰箱里剩下的半颗卷心菜。“我们这叫‘生存主义饺子’!”她大笑着把镜头转向锅里——浮起来的饺子有的裂了口,露出里头支棱的菜叶,可谁在乎呢?热汤盛进碗里,几个人围着小茶几吸溜着吃,汤里飘着的油花映着顶灯,亮晶晶的。
更远的地方,留学生小陈在视频里和妈妈同步包饺子。手机架在面粉袋旁,屏幕那头的妈妈把摄像头对准面团:“你看,要这样叠三折……” 七小时的时差阻不断动作的默契,他笨拙捏出的褶皱和万里之外妈妈手里的饺子渐渐有了相似的弧度。煮好的饺子盛在马克杯里,他咬一口就笑了:“妈,我把醋滴键盘上了!” 对话框里立刻跳出一串哈哈大笑的表情,仿佛闻得见山西老陈醋的香。
![]()
这些散落在天涯的饺子,形状不同,馅料各异,可热气升腾的瞬间,所有人都回到了同一个原点——小时候仰头望着灶台,等第一锅饺子浮起来的期待;长大后发现,原来最珍贵的配料,永远是那句“慢点吃,烫”。
立冬的饺子啊,是中国人藏在面粉里的密码。当北风撞上窗棂,当加班的人摸黑打开冰箱,总有一团柔软的面在记忆里等着被唤醒。它教会我们:寒冷可以被丈量,但温暖不需要单位。你瞧,那案板上撒的哪里是面粉?分明是星星点点的光。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民生聚光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