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秋招进入白热化阶段,一则消息在求职圈炸了锅 —— 某中科大硕士满心欢喜投递比亚迪 26 届校招,结果连面试的门都没摸着,直接被系统秒拒。
![]()
更让人憋屈的是,拒录理由不是他专业不对口,也不是能力不达标,而是 HR 一句轻飘飘的 “问你母校”。就因为本科不是所谓的 “纯血 985”,这位熬过考研独木桥、在中科大读研期间拿过奖学金、做过重点项目的高材生,直接被钉在了 “学历不够格” 的耻辱柱上。
“我室友跟我一样,本科都是 211,研究生考进中科大,我们一起投的比亚迪,结果全被拒了,连宣讲会承诺的面试机会都没给。” 这位硕士在社交平台吐槽时满是无奈,“合着我辛辛苦苦考研,就是为了让 HR 在筛选时多瞅一眼,然后因为本科学校把我 pass 掉?”
帖子一发,瞬间引发上万条共鸣。有网友跟帖:“我也是中科大的,投了比亚迪三个岗位,简历全石沉大海,原来问题出在本科!” 还有人爆料:“比亚迪今年校招明着不说,暗地里卡第一学历,非 985 本科的研究生,简历直接被系统过滤,HR 根本看不到。”
![]()
如果说中科大硕士被拒已经够颠覆认知,那接下来的事更让人匪夷所思 —— 堂堂 “国防七子” 之一的南京理工大学,一所 211 顶尖强校,在某些企业眼里居然成了 “污点”。
有南理工毕业生吐槽:“我投某车企时,HR 直接问‘你这学校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当场懵了!我们学校的工科实力在全国都是数得着的,为国防事业培养了多少人才,怎么到他们这就成了‘黑历史’?”
更让人寒心的是,这种 “学历查三代” 的操作,早已不是个别企业的特例。某 985 硕士分享自己的经历:“我本科是东北财经大学,考研考进 985,结果面试某算力公司时,HR 直接问‘东北财经是 211 吗?’,我刚说不是,对方就没再追问项目经历,五分钟就结束了面试。”
![]()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5 年一份调查显示,64.9% 的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遭遇过就业歧视,其中第一学历歧视占比高达 52.1%。教育部明明三令五申,严禁企业发布含 “985/211 限定” 的招聘信息,但现实中,“隐形门槛” 却越设越高。
某研究院 2024 年校招时,直接对 211 本科 + 985 硕士的求职者说 “我们要求本硕均为 985”;某互联网大厂 HR 直言,核心岗位默认筛选 QS100 或 985 本科,非名校背景的简历 “看都不看”;甚至有月薪仅 4500 元的岗位,都敢标注 “本科需 985/211”。
![]()
“我当年高考差几分没考上 985,之后拼了命考研,在 985 院校发表了 4 篇 SCI 论文,结果找工作时,HR 连我的论文题目都没问,只盯着本科学校不放。” 一位 985 硕士的吐槽,戳中了无数 “逆袭者” 的痛处。
我们从小被教育 “努力改变命运”,可现实却狠狠给了一记耳光:你可以熬夜刷题考上名校研究生,但 HR 只认你 18 岁那年的高考成绩;你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做出亮眼成果,但他们只看你第一学历是不是 “根正苗红”;你以为专升本、考研是翻盘的机会,结果发现这些努力在 “学历血统论” 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更讽刺的是,一边是无数有能力的求职者被学历门槛挡在门外,另一边却是 “人才错配” 的荒诞场景:北大毕业生去当协警,海归博士送外卖,985 硕士投不上比亚迪,而那些本硕 985 的毕业生,哪怕没什么项目经验,也能轻松拿到 offer。
![]()
这根本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机会被人为锁死在了 “名校圈” 里。某职场人说得一针见血:“企业一边喊着‘唯才是举’,一边用最懒的方式筛选人才。他们不想花时间考察能力,只想用学历标签快速分类,省了面试成本,却扼杀了无数人的希望。”
曾经,华为招过三本程序员,腾讯出过专科架构师,这些企业证明了 “英雄不问出处”。可现在,连比亚迪这样曾经的 “保底选择” 都门槛高筑,普通学生的退路越来越窄。“以前觉得考不上名校,努力考研还有机会,现在发现赛道早就被封死了,高考没考好,这辈子就注定低人一等?” 一位网友的疑问,道出了无数人的焦虑。
![]()
比亚迪的招聘事件,看似是一个企业的筛选标准,实则暴露了整个就业市场的病态。当企业把 “本科出身” 当成不可逾越的门槛,当努力奋斗抵不过一张高考成绩单,当 “学历血统论” 越来越盛行,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和流动性都会被扼杀。
真正的人才选拔,看的应该是 “你能做什么”,而不是 “你来自哪里”。华为的 “天才少年计划” 中,就有本科非名校的学生凭借技术实力脱颖而出;某金融企业曾经录用的 “双非” 毕业生,后来成为了部门核心骨干。这些案例都证明,学历从来不是能力的唯一证明。
对于企业来说,用学历一刀切看似高效,实则是一种短视行为。错过那些有潜力、肯努力的非名校人才,最终损失的还是企业自身。而对于求职者来说,面对学历歧视,也不必过度自我否定。就像一位网友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那些只看学历不看能力的企业,不去也罢。”
最后,希望比亚迪们能听听求职者的声音,放下对学历的执念,真正做到 “唯才是举”;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监管,让 “隐形门槛” 无所遁形;更希望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被善待 —— 别让 18 岁的一次考试,决定一辈子的命运;别让 “本科出身”,成为新时代的 “阶级枷锁”。
如果你也遭遇过学历歧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让我们一起为公平就业发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