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医生,难道真的没希望了吗?我们跑遍了全国好几家大医院,都说视力不可能恢复了……”患者周先生的家属,带着最后一丝渺茫的期盼,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眼科诊室里焦急地询问。
半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加上两次惊心动魄的手术,虽挽回了周先生的生命,却因第二次手术中因心脏骤停长达10分钟,导致他大脑枕叶——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核心中枢发生梗死。曾经清晰的世界瞬间崩塌,眼前只剩一片黑暗与杂乱的模糊色块,他辨不出颜色、认不出物体,就连朝夕相处的亲人面孔也无法识别。当多家权威医院相继给出“无法康复”的结论后,绝望的阴霾彻底笼罩了这个家庭。
但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华夏时报》记者却见证了一场突破“不可能”的医学探索。这里正在进行的,不仅是一场常规的康复治疗,更是一场用前沿医学技术结合医者仁心,共同书写的生命奇迹。
精准评估破局,仁心护航新生
接诊周先生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眼科主任吴珺带领的团队,并未被传统认知中“半年康复窗口期”的条条框框所局限。他们深知,视觉功能的本质是“眼-脑”协同运作的复杂生理过程,视觉障碍的根源在于大脑神经层面。因此,团队摒弃了单纯着眼于眼部治疗的传统思路,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大脑的神经重塑。就此,团队第一时间为周先生启动了全面且精准的视觉功能评估。
“我们发现,患者不仅存在视力、视野等‘视感觉’障碍,更严重的是视觉注意、记忆、空间认知等‘视知觉’障碍。这说明问题不仅在于信号接收,更在于大脑对信号的‘处理软件’出了故障。”吴珺主任介绍,基于此,团队积极地为患者进行基于“神经可塑性”的脑视觉康复训练。
然而,长期辗转求医早已掏空了这个家庭的积蓄,面对全新的治疗方案,一家人陷入了两难的犹豫。眼科副主任医师王雪在随访中,敏锐捕捉到了他们言语间的窘迫与迟疑,第一时间将这一情况向科室汇报。吴珺主任得知后,立刻与科室同仁商议,当即做出决定:全额免除周先生眼科康复治疗的所有费用!
“技术进步的意义,就是为了不放弃任何有希望的机会。我们希望帮他渡过经济难关,跨越这最后一道坎。”吴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的这番话,朴素却掷地有声,瞬间为陷入绝境的周先生一家重新点燃了希望之光。
科技赋能:为大脑重建“视觉信息高速路”
视觉中枢的梗死,如同周先生大脑中负责处理视觉信号的“核心线路”瘫痪,眼睛捕捉到的光影信息再也无法通过受损的神经通路传递至大脑形成清晰认知。
记者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眼科观察到,周先生的康复训练全程依托一套由脑知觉康复训练系统、视功能康复训练系统及眼控认知康复系统构成的神经视觉康复模式,目前正有序开展。
这套模式融合了神经科学、心理物理学和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平衡觉“五位一体”的多感官系统整合的训练模式。周先生用手触摸屏幕,完成追随视标、辨认图形等任务。每一次成功的操作,都会得到即时的声光反馈,持续、精准地刺激着他大脑中负责视觉处理的“腹侧通路”与“背侧通路”。
![]()
“脑视觉训练系统像一个总工程师,负责规划手眼协调、视觉记忆、空间知觉等核心能力的蓝图;双眼视功能训练系统则专注于改善扫视、追随等眼球运动的基础能力;眼控认知系统则提升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和效率。三者结合,共同为患者铺设了一条全新的‘视觉信息高速路’。”王雪打了个比方,这就像为大脑中受损的视觉信息通路进行“道路重建”。
经过短短一个月的系统康复治疗,奇迹正以悄然却有力的方式发生。复查报告上的每一项数据都在传递希望,周先生的视力、视野、对比敏感度、眼球运动、视觉空间等关键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曾经停滞的“视觉信息高速路”已能初步顺畅传导信号。
出院后,他从生活依赖家人,到如今可以独立完成日常起居。
“他看东西清晰多了,人也开朗了!”家属握着复查单,眼眶里含着笑意的泪光,话语里满是雨过天晴后的轻松与欣慰,那份曾被绝望压得沉甸甸的心情,终于随着周先生逐渐清晰的视野,重新变得明朗。
长期以来,在脑损伤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神经科与眼科往往是两条并行的“单行线”。神经康复科医生专注于患者肢体运动、言语认知等功能恢复,眼科医生则更多关注眼球结构本身的器质性病变,脑损伤后的视觉障碍常常陷入“两边都不管”的治疗空白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眼科将“神经视光学”理论系统性地引入临床实践,构建了“神经视觉康复”治疗体系。他的核心是将视觉功能视为整个神经系统功能的一部分,通过眼科对视觉的精准评估与康复手段,反向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重塑。
周先生的康复案例具有深远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眼科在国内康复领域成功开拓并落地了“神经康复”与“眼科”深度融合的交叉学科新模式。
新模式的建立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它不仅标志着治疗理念从“治疗孤立器官”到“修复功能系统”的理念转变,更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治疗范式。
“科技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我们不仅要引进最先进的技术,更要勇于探索和开创新的治疗领域。”采访最后,吴珺表示,面向未来,中康将进一步深化神经视觉康复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在其中的作用,建立康复大数据平台,推动个性化精准康复进入新阶段,让更多患者在科技的护航下,重新拥抱一个清晰、多彩的世界。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