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朝两国自古以来联系紧密,朝鲜半岛在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原王朝的附属地带,接受册封与保护。
这种关系延续到现代,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国成为陆上邻邦,边界线随之正式确立。
全长约1420公里的中朝边界占据朝鲜所有边界的84%,主要由鸭绿江、图们江和长白山脉三部分构成。
这些自然界线不仅划分领土,还涉及资源分配和战略通道,历史上多次勘界与调整,最终在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但从领土面积、水域占有和出海权益来看,中国在多个方面做出了较大让步,以换取区域稳定。
![]()
边界划分的根源可追溯到清代初期。
康熙五十一年,即1712年,清廷派乌拉总管穆克登勘察边疆,在长白山分水岭树立界碑,碑文明确西为鸭绿江,东为图们江,这成为中朝边界最早的正式标记。
此后,边界虽大致沿用这一格局,但具体细节屡生争议。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列强入侵,清政府面临多重压力。
1858年和1860年的中俄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导致中国丧失外东北大片土地,图们江下游成为中俄朝三国界河,中国仅保留通航权。这段历史直接影响了现代边界的形成,使中国在日本海出海通道上处于被动。
![]()
进入二十世纪,边界问题进一步复杂化。1885年和1887年,中朝两国进行两次联合勘界,焦点在于图们江源头的认定。
朝方主张红土水为江源,中方坚持石乙水,最终虽达成部分共识,但出海口权益未得保障。1
909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间岛协约,进一步确认图们江为界河起点于石乙水,这虽维护了中国延边主权,但出海通道仍受限。
朝鲜建国后,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两国谈判的基础。1950年代,中国为巩固社会主义阵营,主动解决周边边界纠纷,1962年与朝鲜签订边界条约,旨在通过友好协商确立永久界线。
![]()
条约签订的背景值得深思。当时,中国正面临中印边界冲突和中苏关系紧张,为稳定东北亚局面,选择优先处理中朝边界。
条约将边界分为三段:长白山陆上段107公里,鸭绿江795公里,图们江504公里。各段划分虽基于历史,但中国在面积和资源上多有退让。
长白山段虽最短,却涉及高峰与天池的分割。中国占有山体48%,朝鲜52%,主峰白云峰归中国,海拔2691米,而朝鲜的白头峰更高达2749米。
天池作为界湖,水域面积9.82平方公里,最深373米,中国仅占45.5%,朝鲜占54.5%。这种分割源于清代界碑位置,但1962年谈判中,中国为体现善意,同意朝方多占部分,以避免潜在争端。
![]()
鸭绿江段的划分更显中国让步的痕迹。这条河流发源于长白山南麓,全长795公里,年径流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原为中国内河。
1909年日清协议后转为界河,水体共享,河岸为陆界。河中岛屿和沙洲共205处,经勘察,中国获78处,朝鲜获127处。
![]()
河口关键岛屿如黄金坪和绸缎岛全部划归朝鲜,这些岛屿虽小,却控制航道要冲。条约规定,即使水流变动导致岛屿与中国陆地相连,其归属不变。
实际中,上游修建水丰和太平湾水库后,下游淤积严重,西河道堵塞,黄金坪等岛与中国领土连成一片,河水改从中东河道入海。
中国因此丧失鸭绿江出海口,丹东老港废弃,新港也面临淤泥威胁,海运发展受阻。这不仅影响当地经济,还削弱了东北地区的海上通道。
![]()
图们江段的状况同样凸显中国权益的缺失。全长521公里的图们江是中国东北通日本海的唯一内河通道,具有显著航运价值。
但晚清割让外东北后,下游17公里成为俄朝界河,出海口由俄罗斯和朝鲜控制,中国仅保留通航权。
这段短距离虽在条约中确认,却因俄朝铁路桥高度限制和河道淤塞,实际难以行使。
中国船舶需获双重许可,难以自由通行,导致东北货物不得不借用朝鲜罗津港或俄罗斯海参崴出海。
从经济角度,这限制了内陆运输便捷化;从战略视角,丧失出海口意味着无法直接增强对日本海的军事影响力。
![]()
历史上,1886年勘界时清政府曾争取沿江出海权,但1938年战争中断通航,至今未恢复。
这些让步并非孤立现象,中国在其他边界划分中也类似。
譬如中俄界湖兴凯湖,面积4380平方公里,中国仅占28%,俄罗斯占72%。中蒙界湖贝尔湖,中国占6.6%,蒙古占93.4%。四大界湖中,仅班公错中国占比过半。
这种格局反映了历史割让的长期影响,中国为维护周边和平,常在领土上作出牺牲。中朝边界虽稳定了两国关系,却在资源和通道上置中国于不利位置。
边界条约生效后,影响逐步显现。鸭绿江出海口的丧失,直接制约丹东地区的港口经济,当地转向陆路贸易,但效率低下。
图们江通航权的虚置,使吉林珲春等地难以发挥出海潜力,企业依赖借港,增加成本。
长白山天池的分割,虽促进两国旅游合作,但中国侧水域较少,开发空间受限。整体而言,这些划分虽避免了冲突,却让中国在东北亚的战略纵深减弱,经济开发滞后。
![]()
近年来,中朝边界保持平静,贸易活跃。鸭绿江大桥车流不息,促进边境交流。2024年,俄罗斯与朝鲜签署协议,计划重建图们江跨境公路桥,这可能间接改善中国出海通道,但具体对通航权的助力仍不确定。
2025年,中朝关系虽受国际形势影响,高层互访减少,但边界无新争端。边境墙加固,巡逻加强,确保稳定。中国企业租借罗津港,缓解部分压力,却无法弥补出海权的缺失。
当前,东北振兴战略下,图们江出海口问题再度浮出水面。中国可通过外交协商,探索土地交换或联合开发,以恢复实际通航权。
![]()
鸭绿江河道变化虽固定归属,但可推动联合清淤,提升航运。长白山作为文化象征,两国可深化生态合作,共享资源。这些努力虽面临挑战,却能逐步缓解历史遗留的不利影响。
总之,中朝边界划分虽奠定两国友好基础,但从中国视角,总体格局偏向让步。领土面积、水域占有、出海通道的缺失,影响深远。
未来,通过持续对话,中国可争取更多平衡,实现互利共赢。这不仅是领土故事,更是国家智慧的考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