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2月,伊拉克总理苏达尼,从电视新闻里看到了自己国家的首都被炸,那一刻,一个主权国家的尊严被击得粉碎。
如今,苏达尼发出最后通牒:美军一天不走,国内武装就一天不缴,将两国间的矛盾公开化。
他赌的到底是什么?美军撤走,伊拉克真能迎来真正的统一吗?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编辑:AJY
被电视直播的屈辱
2024年那个寒冷的夜晚,巴格达总理办公室的气氛凝重得像要滴出水来。
电视屏幕闪烁不定,播放着美军空袭郊区城镇的画面。
苏达尼一言不发,只是死死盯着,像一个被迫观看自己家园被毁的普通公民。
![]()
这种“被动看新闻”的屈辱,是任何主权国家领导人都不该承受的奇耻大辱。
它撕开了美国口中“伙伴关系”的虚伪面纱,赤裸裸地展示了伊拉克的真实地位:
一个连领空都无法自主的“准主权国家”。
![]()
苏达尼的愤怒可想而知,但他更清楚的是,这种屈辱并非偶然。
它源于一个根深蒂固的结构性困境:
美军的长期驻扎,就像一根扎进伊拉克肉里的刺,不仅是主权丧失的象征。
更成了国内各大武装派系拒绝整编的“政治保险单”。
![]()
这些武装组织,特别是与伊朗关系密切的“人民动员部队”,早已不是单纯的军事团体。
他们渗透进议会,掌控着企业,甚至影响内阁成员,成了伊拉克政治版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
他们拒绝放下武器,理由说得直白而痛苦:
只要美国这个“外部敌人”还在,他们就能以“抗美”为名,拉拢民意,维持武装,为自身争取生存空间和谈判筹码。
一旦美军撤走,他们手中的“护身符”就失效了。
![]()
届时,他们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遭到政治清算。
所以,美军的存在,巧妙地形成了一个悖论:
它既是伊拉克主权的侵犯者,又是国内武装派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
![]()
美国似乎也很享受这种“半走不走”的灰色状态。
名义上从“战斗部队”变成了“顾问团队”,人数却始终维持在2500人左右,情报系统和空军网络更是深扎其中。
他们就像一个从不搬走的亲戚,住在你家,管你事,还时不时对你指指点点,让你永远别想真正当家做主。
![]()
这种局面让苏达尼政府左右为难。
对美军动手,会遭到强硬报复;对内动武,又会引发更大动荡。
政府威信在民众和武装派系的双重挤压下不断下滑,国家的整合与统一,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
“最后通牒”背后的交易逻辑
被逼到墙角的苏达尼,最终选择了“拍桌子”。
他那句“美军不走,武装不缴”的强硬表态,不是一时冲动的情绪宣泄,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重构”大戏的开场。
![]()
他做了一个极其高明的政治操作:
将“美军撤离”这个外交议题,与“国内武装收编”这个内政难题,进行了深度绑定。
他向美国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你想解决伊拉克的武装割据问题吗?
可以,但前提是你得先走。
![]()
这步棋,瞬间改变了游戏规则。
以前,伊拉克政府是请求者,被动地请求美军离开,请求武装派系缴械。
现在,苏达尼变成了规则制定者,主动设置议程,将皮球踢给了美国和国内武装。
![]()
对美国而言,这是一个两难选择。
如果不撤,就意味着要为伊拉克持续的“武装割据”和潜在动荡负责,这与其宣称的“促进稳定”的口号背道而驰。
如果撤,又意味着放弃在中东的战略支点,还可能被伊朗“趁虚而入”。
![]()
对国内武装派系而言,这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
苏达尼的通牒等于是在问他们:
你们声称抵抗美军是为了国家独立,现在美国愿意走了,你们是否还愿意为了国家统一而放下武器?
![]()
这番话,巧妙地剥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抗美”大义名分。
更有趣的是,一些原本只谈“抗美”不谈“治国”的亲伊朗派别。
比如“巴德尔组织”,竟然开始松口,表示如果美军真的撤离,他们愿意支持政府重建国家安全体系。
![]()
这标志着苏达尼的策略正在奏效。
他正在将一场“反美情绪”,转化成一场“国家统一”的全民共识。
他所做的,不是简单的驱赶,而是一场“主权交易”:
用给美国一个“体面撤军”的台阶,来换取收服国内武装、实现真正权力统一的机会。
![]()
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赌博,更是一次高超的政治算计。
苏达尼正在用美国对“稳定”的渴望,来解决自己国内“分裂”的顽疾,可谓一石二鸟。
![]()
一场牵动中东神经的全球豪赌
苏丹尼的这场“主权交易”赌局,早已超越了伊拉克一国的范畴,变成了一场牵动整个中东神经的全球博弈。
赌桌旁,坐着的是一群焦虑的观察者,每一个都在计算着自己的得失。
![]()
美国是其中最纠结的一个。
在伊拉克维持2500名驻军,每年要花费超过25亿美元,其中昂贵的空军情报基地占了大部分成本。
这笔钱,本可以用于国内建设,但为了维持全球影响力,美国不得不硬撑。
![]()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战略风险。
一旦完全撤出,其在伊拉克深耕二十年的情报网络、军事基地、政治影响力将一夜清空,损失比撤出阿富汗还要巨大。
可如果不走,就要天天面对伊拉克政府的公开敲打和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里外不是人。
![]()
地区大国的反应更是微妙。
伊朗外长和伊拉克外长进行了紧急通话,沙特外交部也罕见发表声明,呼吁“尊重伊拉克主权,避免出现安全真空”。
这些表面上的关切背后,是各自精明的算盘。
![]()
伊朗希望美军撤离,以便扩大其在伊拉克的影响力,但也担心一个真正统一、强大的伊拉克会脱离其掌控。
沙特等海湾国家则担心美军撤走后,权力真空会被伊朗填补,但又乐见伊拉克减少对伊朗的依赖。
![]()
布鲁金斯学会的模拟报告给出了冷冰冰的量化预测:
若美军完全撤离,伊朗的影响力在未来6-12个月内可能上升30%到50%。
但同时,伊拉克政府的自主决策权也将提升60%以上,整个地区的权力结构将面临剧烈重组。
![]()
这场赌局的风险就在这里。
它像一个多米诺骨牌,一旦推倒第一张,后面将发生一连串无法预料的连锁反应。
伊拉克的未来,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
德国的转型案例提供了一线希望。
二战后,德国境内的外国军事基地,最终成功转型为德军指挥中心和经济开发区,为主权国家接管外国资产提供了正面范例。
但伊拉克的复杂 sectarian 矛盾和外部干预历史,让这条路注定更加坎坷。
![]()
伊拉克的叙事主权觉醒
无论这场豪赌的最终结果如何,苏丹尼的“最后通牒”都标志着一种深刻的觉醒:
伊拉克,乃至更多后殖民地国家,正在夺回“叙事主权”。
![]()
过去,伊拉克的故事一直由别人书写。
美国将其定义为“反恐战场”,伊朗将其描述为“抵抗前沿”,而伊拉克人民自己的声音,却常常被淹没在这些宏大叙事的喧嚣中。
![]()
苏达尼的行动,本质上是在大声宣布:
伊拉克的故事,应该由伊拉克人来书写。
他不再被动地接受别人赋予的角色,而是主动地定义自己的处境,创造自己的叙事。
![]()
这场“主权交易”的核心,不是领土的收复,也不是军队的整编,而是叙事权的争夺。
当伊拉克能够自己定义什么是“稳定”,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发展”时,它才算真正获得了独立。
这种觉醒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伊拉克一国。
它为所有仍在大国博弈中挣扎的小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与其被动地在大国划定的框架内求生存,不如主动地创造自己的叙事。
![]()
与日本冲绳的对比,更凸显了这种觉醒的可贵。
冲绳的美军占地率高达18.4%,但当地民众的“反基地”运动多以和平示威为主。
而在伊拉克,外部驻军问题却与武装抵抗深度绑定,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抗争模式。
![]()
苏达尼的赌局,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根本性的出路:
切断对外部势力的依赖,建立一套真正自主的政治和安全体系。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也需要整个国家形成共识。
这条路注定艰难,但方向无比正确。
当一个国家不再被动地“看新闻”,而是主动地“创造新闻”时,它的叙事黎明或许就已经到来。
![]()
结语
苏丹尼的赌局,本质上是伊拉克在书写自己的故事,不再任人涂抹。
无论输赢,这场争夺“叙事主权”的觉醒,都将深刻影响中东的未来秩序。
当每个国家都能自主定义何为“稳定”,世界才会迎来真正的和平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