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两点,小区里的王阿姨又一次被莫名的尿意憋醒。她盯着天花板,翻来覆去总睡不踏实,心里不禁嘀咕:“难道是年纪大了,老人都这样吗?”可院子里同龄的刘大爷,明明连续一觉到天亮,神清气爽。
早上王阿姨敲开楼下诊所的门,医生听完她的描述后,语气格外严肃:“很多肾脏问题,其实夜里就给了信号。”
睡眠异常,是身体健康最早的“报警器”。你或许不知道,慢性肾病早期症状极其隐蔽,但在夜晚却往往“露了马脚”。尤其是以下4种夜间表现,不仅影响睡眠质量,更可能是肾功能受损的蛛丝马迹。
很多人把它当作“没休息好”或“老了正常”,殊不知忽略之后后果严重。
人有没有肾病,看晚上睡得好不好,究竟有没有科学道理?哪些夜间异常是肾病前兆?尤其是第3种表现,太多人不当回事,等到出问题才追悔莫及。
很多人以为肾病和白天的疲劳、浮肿才有关,其实夜间症状才是“前哨兵”。
肾脏负责过滤体内的废物、调节水盐平衡和内分泌,如果出现问题,身体的许多功能就会在夜间“不服从指挥”。
夜间多尿就是肾功能损伤的典型征兆之一。正常成年人体内激素在夜间会减少尿液生成,以保证一觉到天亮。
若肾小管浓缩功能出现障碍,尿液便无法有效浓缩,导致夜间起夜增加。权威数据显示,慢性肾炎患者中,夜间多尿发生率高达68.7%。
![]()
另外,睡眠不深、易醒往往与体内“毒素堆积”有关。肾脏清除代谢废物的能力下降,血液中有害物质刺激神经,就像“警报器”一样让人半夜惊醒。这种现象在“隐匿型慢性肾病”人群中尤为多见。
更需要警惕的是,夜间下肢抽筋有时并非简单缺钙,而是肾脏电解质平衡失调造成的。
有研究统计,16.3%肾功能异常者夜里反复抽筋[北京协和医院病例分析]。
除了上述表现,《中国肾脏病诊断指南》还指出,呼吸不畅、憋气也可能因肾源性贫血、水分潴留影响心肺功能,令部分患者夜间胸闷、呼吸急促。这些现象如果反复出现,务必警惕肾脏健康。
![]()
起夜次数明显增多:
如果发现夜里起床排尿超过2次,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除了生理老化、前列腺因素之外,需警惕肾脏滤过功能减退。
哈佛大学一项针对4236名中老年人的睡眠调查显示,夜间多尿与早期肾损伤有高度相关性。
睡着后经常惊醒、难以入眠:
肾功能异常导致的代谢产物蓄积,经神经系统影响中枢睡眠调节。许多慢性肾病患者反映“一夜多梦,翻身频繁”,甚至凌晨莫名醒后就睡不着。
日本《临床肾病学杂志》报告指出,超过38%的轻中度肾病人群有类似困扰。
![]()
夜间下肢反复抽筋:
除了钙镁流失外,慢性肾病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时更易夜里小腿、脚趾抽搐,甚至影响正常休息。
这一点容易与普通缺钙混淆,建议超过每周3次夜间抽筋务必检查肾功能。
半夜胸闷、呼吸不畅:
肾病引发水分潴留、贫血等,会使一部分人睡到半夜突然喘不上气、需坐起缓解。但白天又无明显症状。这类呼吸障碍,医学上称作“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数据显示,中老年肾病患者每周至少一次夜间憋气比例达21.5%。
这些看似“睡眠不好”的小问题,如果长期存在、逐渐加重,应率先考虑肾脏健康状况,特别是家族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史者,更应重视。
保持规律、健康的作息习惯:
每天较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睡前减少饮水量,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及重盐食物。有规律的作息能减轻肾脏夜间负担,帮助检查睡眠表现是否真正异常。
观察夜间症状的变化,用笔记记录:
建议持续两周记录起夜、抽筋、胸闷等症状及频率,并一并关注日间身体浮肿、乏力等变化,便于与医生沟通,利于早期识别问题。
![]()
及早进行科学筛查:遇到上述夜间表现,要及早到医院做肾功能化验(尿常规、肾小球滤过率、尿蛋白定量等),中老年人、三高及有家族史人群每年至少筛查一次。
数据显示,医院早期发现慢性肾病患者比例提升了12.6%,多因主动体检。
调节饮食,保护肾脏血管:坚持低盐、低脂肪、高优质蛋白饮食,多食用深色蔬菜、适量杂粮,避免长期高糖、重口味饮食。适度锻炼、体重控制也对肾脏大有裨益。
重视每一次睡眠“报警信号”:别把夜间异常仅仅当作“年纪大”“没休息好”,尤其夜间症状逐月加重或有家族肾病史者,建议立即就医,不要拖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