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联邦政府停摆突破历史极限,两党角力持续升级,现任总统特朗普罕见地对参议院沿袭百年的议事传统发起猛烈抨击,却意外遭遇来自本党核心成员的集体反对。此刻的华盛顿政坛,正深陷一场交织制度存废、党派算计与民众生存危机的全面动荡之中。
2. 一边是长达36天的联邦机构瘫痪刷新美国纪录,数千万家庭面临食品援助中断、医疗保障停摆的现实威胁;另一边则是特朗普高调主张终结“阻挠议事”规则,试图以强硬手段打破僵局,然而共和党高层却迅速划清界限,党内分歧公开化。
3. 这场表面聚焦于立法程序的技术性争议,实则牵动着选举战略、权力平衡与政治遗产的深层博弈。为何一位掌握行政权的总统提出的“破局方案”,反而在自己阵营中激起强烈反弹?其背后隐藏的政治逻辑值得深入剖析。
![]()
4. 自10月1日起,美国联邦政府正式进入关闭状态,至11月5日已延续整整36天,超越此前2018至2019年创下的35天最长停摆记录,成为美国现代政治史上历时最久的一次政府运作中断。
5. 停摆带来的社会代价正在加速显现:全国超过4200万名依靠“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维持基本饮食的低收入人群,自11月起一度无法领取每月食品补贴。尽管联邦法院裁定政府必须启用紧急储备资金延续该项目,但繁琐的拨款执行流程仍导致大量受益人经历数周断供。
6. 数十万联邦雇员被强制无薪上班或无限期休假,军方为确保10月份军人薪资如期发放,不得不从国防现代化项目、武器采购与科研预算中临时抽调高达53亿美元资金应急。
![]()
7. 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国家公园系统及多个公共教育设施被迫关闭,国民日常生活受到广泛影响。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评估指出,此次停摆已造成美国每周经济损失约150亿美元,相当于每小时流失近2500万美元。
8. 这场由政治对立引发的治理失灵,正迫使整个国家为两党之间的权力拉锯付出沉重代价,普通纳税人成了最终承担者。
9. 制约危机化解的核心障碍,除政策立场的根本分歧外,更在于参议院长期实行的“阻挠议事”制度。这一源于19世纪的议事惯例允许议员通过冗长发言或其他方式阻止议案进入表决环节,除非有至少60名参议员投票支持终止辩论。
10. 该机制在20世纪70年代被正式确立为程序要件,初衷在于保护少数党表达权利,防止多数派单边决策。然而随着政党极化不断加剧,它逐渐演变为拖延甚至彻底封杀立法进程的常规武器。
![]()
11. 当前参议院中共和党占据53个席位,民主党持有47席,双方均未达到所需的60票门槛。因此,“阻挠议事”成为两党相互钳制的关键工具,任何重大法案若缺乏跨党派支持,几乎注定难产。
12. 此次停摆的直接导火索,源自两党围绕《平价医疗法案》中关键补贴条款的激烈争执。该项旨在降低中低收入群体医保成本的财政补贴即将到期,民主党坚持应在临时拨款法案中加入延期内容,否则拒绝放行拨款案,担忧中断将使数百万人面临保费飙升。
13. 共和党方面则主张优先通过不含附加条件的“干净拨款法案”,以迅速恢复政府运转,之后再单独协商医保议题,指责民主党将国家机器作为谈判筹码,牺牲公共利益换取政治筹码。
![]()
14. 双方立场僵持不下,致使参议院多次尝试推进临时拨款法案均告失败。10月28日与11月4日举行的两次关键程序性投票,均因未能获得60票而流产,进一步固化了政治僵局。
15. 面对日益恶化的民生困境和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压力,特朗普于10月30日通过社交平台公开发声,呼吁共和党籍参议员立即废除“阻挠议事”机制,以便凭借简单多数快速通过拨款法案,结束停摆。
16. 特朗普此举基于双重现实考量:一方面,盖洛普民调显示近八成美国成年人对国会履职表现表示不满,《华盛顿邮报》联合益普索的调查亦揭示多数选民认为政界精英严重脱离基层民意。
![]()
17. 此类负面情绪极有可能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转化为对执政党的惩罚性投票,尤其可能影响依赖社会福利的低收入选区选民的政治倾向。
18. 另一方面,他清楚意识到,只要“阻挠议事”存在,即便共和党同时掌控白宫、众议院与参议院,也无法独立推动重要立法,仍需民主党配合。而一旦未来失去多数地位,民主党很可能反过来利用此机制封锁共和党议程。
19. 更深远的是,他曾多次警告,若民主党重新掌权,或将主动废除该机制,并借此推进最高法院扩编、接纳新联邦州等结构性改革,从而永久巩固其选举优势。
![]()
20. 尽管出发点看似务实,但特朗普的提议却遭到共和党内部高层的普遍抵制,形成近年来罕见的党内公开分裂局面。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约翰·图恩率先表态反对,强调不应为了短期财政问题颠覆百年议事传统。
21. 资深参议员米奇·麦康奈尔明确表示不支持废除机制,认为此举将动摇参议院作为审慎立法机构的根本属性。汤姆·科顿的态度更具代表性——他认为不应为一项临时拨款法案开启改变宪政惯例的先例。
22. 他进一步指出,推动废除“阻挠议事”历来是民主党的政策目标,如今由共和党主动实施,等于替对手完成其难以独自达成的政治任务,极易被舆论塑造为破坏制度稳定的挑衅行为。
![]()
23. 共和党人的抵制背后蕴含深刻的历史经验与战略顾虑。在过去民主党执政时期,共和党曾多次作为少数党,依靠“阻挠议事”成功延缓甚至阻止奥巴马医改等相关立法进程。
24. 若今日主动废除此机制,意味着未来当共和党再度沦为少数时,将丧失最重要的防御性工具,面对多数党的强势议程将毫无反制能力,这是许多资深议员无法接受的结果。
25. 同时,修改参议院长达百年的议事规则,在选举敏感期极易引发公众对“民主倒退”或“专断治理”的质疑,带来不可预测的选民反弹风险,因而多数共和党人选择保持克制。
![]()
26. 除了党内分歧,跨党派对抗更使局势雪上加霜。尽管民主党整体上支持废除“阻挠议事”,但他们坚决反对由执政党主导此项改革,尤其不愿在当前高压情境下被视作屈服于行政压力。
27. 民主党领袖查克·舒默与哈基姆·杰弗里斯多次呼吁特朗普与两党领导人举行闭门会谈寻求妥协方案,却被后者断然拒绝。特朗普坚持要求民主党先投票支持重启政府,才愿就其他议题展开对话。
28. 双方互不退让,彼此归咎责任,使得停摆危机陷入越拖越深的恶性循环。“阻挠议事”机制由此成为两党攻防的焦点,也成为各自向外转移矛盾的“甩锅”载体。
![]()
29. 此次风波的本质,正是美国两党极端对立、治理体系功能衰退的集中体现。回顾过去45年,联邦政府共发生15次停摆事件,绝大多数出现在参众两院分属不同政党的“分裂国会”时期,充分说明党派对抗已成为治理失效的主要根源。
30. 而“阻挠议事”本身也从原本促进协商、尊重少数的设计初衷,异化为阻碍立法效率、固化政治僵局的斗争利器,导致参议院日益丧失作为国家立法中枢的功能性作用。
31. 当前困局不仅考验执政者的政治智慧,更可能重塑未来十年的权力格局。若特朗普倡议最终被否决,政府关闭将持续延长,民生损害将进一步扩大,共和党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的选情恐遭重创。
![]()
32. 若共和党内部最终妥协,同意废除或实质性削弱该机制,虽可短期内化解拨款危机,但也可能彻底打破参议院长期以来的权力制衡结构,为日后更加激烈的单边立法打开闸门,埋下新的冲突种子。
33. 无论结局如何,这场动荡已暴露出美国政治体制的深层结构性缺陷:当程序正义蜕变为程序瘫痪,当党派胜负凌驾于公共福祉之上,所谓的民主治理便极易沦为空洞的形式主义表演。
34. 对广大美国民众而言,他们并不关心参议院是否保留“阻挠议事”,真正在意的是能否按时收到食品券、孩子的学校午餐是否有保障、家人医疗保险是否会突然中断、联邦岗位的工资能否到账。
![]()
35. 这场席卷全美的政治风暴尚未落幕,但它已然清晰揭示:在高度极化的政治生态下,任何制度安排都可能被工具化,成为服务于党争的武器。而真正为此付出代价的,永远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辛勤工作的劳动者、挣扎于温饱线的家庭、以及对未来充满焦虑的普通公民。
36. 美国能否走出周期性治理危机,重建跨党派的政治共识,不仅决定其国内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也将深刻影响全球秩序的走向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