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阿尔卑斯山海拔 2,300 米的台地上,寒意笼罩着石屋。壁炉里的火发出低低的嘶声,年轻的昆虫学家们围坐在一张木桌旁,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英语交错地争论着昨夜的收获——一群被装在塑料罐里的蝴蝶。
![]()
图 | 昆虫学家们捉回的蝴蝶(来源:IEEE Spectrum)
这间建于 1901 年的阿尔特·普福尔茨海默山舍,是“Project Psyche”(心灵计划)第一次国际实地科考的临时指挥部。来自捷克科学院、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和英国威康·桑格研究所(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的研究者,在这里展开一场并不浪漫的“追蝶行动”,准确来说,是追捕鳞翅目(Lepidoptera)的昆虫,包括蝴蝶和蛾类。
![]()
图 | 阿尔特·普福尔茨海默山舍(来源:IEEE Spectrum)
这场行动的目标,是为欧洲所有11,000 种蝴蝶和蛾类绘制完整的基因组图谱,即进行基因测序。这既是“达尔文生命之树计划”(Darwin Tree of Life Project)的一部分,也隶属于更庞大的“地球生命基因组计划”(Earth BioGenome Project,简称 EBP)。这项计划试图在 2035 年前解码地球上所有 180 万种命名物种的基因。
在这个时代,测序基因已不再困难。二十年前,一条人类基因组的成本超过 10 亿美元,而如今,用不到 1,000 美元、一天时间便能完成一个生物的全基因测序。桑格研究所的研究员夏洛特·赖特(Charlotte Wright)说,这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生物学重新理解生命多样性的机会。
Project Psyche 的主要测序对象——鳞翅目,出现于 2.5 亿至 3 亿年前,如今已演化出 18 万多个物种,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化最广的昆虫类群之一。通过对比不同种类的基因组,科学家能够追溯它们如何在冰河期、干旱与森林演替中生存、分化,并揭示为何某些支系能在相似的环境下爆发出更高的物种多样性。
对鳞翅目演化史的兴趣,源于一个看似矛盾的发现:在表型上极度多样的蝴蝶与蛾子,其染色体结构竟然几乎未变。据 2024 年发表在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的报告显示,研究团队比较了 200 多个高质量基因组后发现,现代鳞翅目动物的染色体可以追溯至 32 个古老的“梅里安元素”(Merian elements)。这个元素以 17 世纪昆虫学先驱玛丽亚·梅里安命名。自它们最后一次共同祖先出现以来,超过 2.5 亿年间,这 32 个遗传元素几乎未被打乱。
这种惊人的稳定性似乎有些反直觉:若染色体长期不变,物种多样性为何反而越来越丰富?
对此,桑格研究所主任马克·布莱克斯特(Mark Blaxter)解释说:“或许正是这种稳定,促成了多样化。它不限制演化,而是为变异提供了稳定的支架。”但也存在少数叛逆者——例如蓝蝴蝶属(Lysandra)与白蝶属(Pieris),它们的染色体经历了剧烈的融合与裂变。研究这些特例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基因组重排如何推动演化。
![]()
图 | 蓝蝴蝶属与白蝶属(来源:Wikipedia)
Project Psyche 的现场采样,是这些研究的源头。每一只昆虫都被编号、冷冻、解剖:头、胸和腹部分装在液氮冷藏的样管中,随即送往英国的基因测序中心。基因组数据会被进一步拆解,然后拼接和注释。赖特解释说:“采样只是开始。我们要确定每条染色体上成千上万的基因位置和功能。这需要强大的算法和漫长的人工校验。”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基因注释仍是地球生命基因组计划最耗时的瓶颈之一。
不过,一项新技术正在加速这一过程。西班牙和安道尔的研究团队在 2024 年率先用长读 RNA 测序绘制了紫铜蝶(Lycaena helle)的完整转录图谱。这项研究由巴塞罗那基因组分析中心(CNAG)主导,揭示了 20,122 个蛋白编码基因和 4264 个非编码基因的位置。非编码基因往往难以通过计算预测,但它们在调控、保护和细胞应激反应中扮演关键角色。长期以来,它们被忽视——直到长读长测序技术让这些基因真正现身。
该团队的进一步研究甚至在人类基因组中识别出 18,000 个此前未知的非编码基因,为 25 年来的人类基因图谱填补了空白。桑格研究所计划将这项技术纳入 Psyche 与“生命之树”项目,以更精准地标注蝴蝶和蛾类的遗传图谱。
然而真正的挑战还在微观世界。体长不足几毫米的“微蛾”(micromoths)数量庞大、外形近似,常令资深分类学家也无从辨认。瑞典隆德大学的尼克拉斯·瓦尔伯格(Niklas Wahlberg)笑称:“我们有 99% 的欧洲鳞翅目物种拥有 DNA 条形码,但真正让人头疼的是那 1% 的疑难杂症。“条形码技术利用线粒体基因 CO1 的变异特征来区分物种,如今已能在 100–800 个碱基对的片段上快速完成鉴定。这项由加拿大科学家保罗·赫伯特(Paul Hebert)在 2000 年代初发明的技术,如今已成为 Project Psyche 辨识微蛾的关键工具。
除了科学价值,这一系列研究也具有深刻的生态现实意义。蝴蝶和蛾类既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授粉者与草食者,也是气候变化的天然指示器。赖特指出,随着气温上升与栖息地迁移,害虫正进入新的农作区,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理解它们的基因组,有助于预测哪些种群具备气候适应型基因,从而提前应对农业风险。
根据桑格研究所最新的报告,至今欧洲已有 1,716 种鳞翅目样本被采集,其中 1073 种完成测序。Project Psyche 计划在 2030 年前实现 11,000 种的全覆盖。作为全球 EBP 框架的一环,这将使鳞翅目成为地球上基因组数据最完备的昆虫类群。
![]()
图 | Project Psyche 计划进度(来源:GoaT)
尽管目标宏大,科学家们的工作环境却异常朴素:一个山洞、一盏灯、几张桌子、有时甚至没有网络。
![]()
图 | 科学家们在凌晨检查蛾类样本(来源:IEEE Spectrum)
布莱克斯特常在团队会议上提醒年轻研究员:“我们在做的不只是测序,而是在为地球的生物档案建立第一份原始文献。”每一次基因图谱的显影,都是它们在数字世界的生命延续。
1.https://spectrum.ieee.org/lepidoptera-genome-sequencing
2.https://www.projectpsyche.org/
3.https://goat.genomehubs.org/projects/PSYCHE
运营/排版:何晨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