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杨阳 来源 | 顶尖广告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今年春晚,大家还在看撒贝宁与“机器太奶”扭秧歌battle,笑得合不拢嘴。
没想到,才到年底,“人形机器人”就以如此具象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
近日,在小鹏科技日的舞台上,当身披紧身衣的“IRON”女机器人迈着猫步缓缓走来时,瞬间颠覆了很多人对机器人的想象。

图源:微博
据官方介绍,IRON全身具备82个自由度结构,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可完成猫步行走、上下楼梯、弯腰拾物等高难度拟人动作。
其手部采用行业最小尺寸的谐波减速关节,实现与人类手掌1:1的比例,拥有22个自由度结构,能稳定抓取鸡蛋、拧开瓶盖或操作精密工具。
由于从未见过如此逼真似人的机器人,不少观众第一反应是:这里面是不是藏了真人?
![]()
网友纷纷化身福尔摩斯,寻找蛛丝马迹。
比如隐约可见的耳朵轮廓。
![]()
膝盖关节与脚掌走路的动态。
![]()
![]()
后背看似被内裤勒过的痕迹……
![]()
尤其是全身包裹严实,更让人浮想联翩。一夜之间,猜测愈传愈离谱。
![]()
面对质疑,发布会第二天,何小鹏录制了一条一镜到底的视频,证实IRON确实是机器人,并非真人扮演。
左右耳的位置其实是两组麦克风阵列,用于听觉感知。
左右肩膀上各有一个大洞,是运输时用的固定结构。
视频最后,机器人外衣被打开,露出内部的3D打印材料和电机,完成“扒皮”自证。
![]()
图源:微博
即便卸下柔性外层,机器人依然能走出优雅步态,终于打消了网友的疑虑。
![]()
图源:微博
然而,争议并未就此平息——女性机器人的曲线身材,又引发新一轮讨论。
有人质疑,连机器人也开始“擦边”,审美设计低俗了。
![]()
![]()
有人不解,为什么要赋予机器人乳房、细腰、翘臀等第二性征?
![]()
![]()
评论区迅速分成三大派:
技术派认为,“女性动作更能体现技术含量,本质是炫技”;
![]()
脑洞派猜测,“胸部或许是CPU散热区,兼顾美观与实用”;
![]()
犀利派直言,“说白了就是吸引男性眼球,制造话题热度。”
![]()
这话不无道理。IRON面世后,网友们已开始“畅想未来”。
男性用户憧憬机器人伴侣,解决婚恋难、彩礼高等现实问题;
![]()
女性用户则呼吁推出男款设计,不要低估女性消费力;
![]()
而更多打工人担忧,人形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力,影响未来的饭碗?
![]()
不过目前看来,这些忧虑或许为时过早。
发布会上,小鹏虽表示2026年将实现IRON量产,但也强调,初期仅会在自有商业场景中使用,例如展厅导览、接待或销售顾问。
工业应用预计3–5年,家庭普及则约需5–10年。
即便人形机器人终将进入工厂与家庭,节奏也不会太快。眼下,更像是一场“首发预告”。
从逼真首秀到“扒衣”辟谣,再到全网刷屏,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颇为高明的预热造势。
![]()
但不可否认,小鹏女机器人的亮相,确实让全网为之震撼。
![]()
IRON的登场自带“西部世界”般的科幻感,但剥开这层滤镜,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目前仍处于“青铜段位”。
今年春晚,宇树科技16台H1机器人表演《秧BOT》,虽借助3D激光SLAM定位与集群协同控制实现整齐队形,却因动作协调性不足,被扶下台的画面成了年度搞笑场面;
![]()
![]()
图源:微博
万圣节期间,G1 机器人被爆改成“四脚阴暗爬行”的新能源贞子,节日氛围拉满,却与实用无关。
![]()
![]()
行业大佬也难逃“翻车魔咒”。
10 月Figure AI发布的Figure 03宣传片中,机器人整理房间、洗盘子的动作较上一代更丝滑,指尖能感知3克压力(约一枚回形针重量),还能用不同手势拿起番茄、鸡蛋和扑克牌。

图源:Figure AI
但网友仍不买账:“干活比蜗牛还慢,急死强迫症”。
甚至宣传片的呈现方式,也被质疑有“摆拍”之嫌。
就连最近特斯拉Optimus V2.5在年度股东大会上热舞时,也出现金属外壳破损、背部开口的“社死现场”,科技光环碎了一地。
![]()
图源:第一财经
当前机器人技术更擅长“单点炫技”,却难突破“场景落地”的关卡。
无论是春晚的集体舞蹈,还是宣传片中的家务演示,大多停留在“精心编排”阶段,距离真正替代人类劳动,仍有不小差距。
![]()
尽管人形机器人目前常以“搞笑担当”出圈,但没人能否认,它已是科技圈的“香饽饽”。
马斯克毫不掩饰野心,宣布明年启动Optimus V3量产,之后按年度迭代,2027年推第 4代,2028 年上第5代;
小鹏也在广州建立具身智能数据工厂,押注“软件驱动硬件”的全栈自研路线。
巨头竞速的背后,是千亿级市场的诱惑,更是科技对现实边界的一次次试探。
而小鹏机器人引发的性别争议,不过是未来诸多挑战的“预演”。
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性别凝视是否会被放大?
“机器人伴侣”的想象会不会冲击既有婚恋观?
人与机器的伦理边界又该如何界定?
![]()
这些问题眼下没有标准答案,但显然比“机器人有没有胸部”更值得深思。
毕竟,技术终究是服务于人的工具。若陷入“为拟人而拟人”的误区,再炫的猫步,也可能只是华而不实的表演。
从春晚“机器太奶”的笨拙秧歌,到小鹏IRON的争议猫步,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次亮相,都在刷新大众认知。
不可否认,小鹏这场“争议营销”,成功让更多人看到科技从科幻走向现实的潜力。
但热闹过后,更需清醒。消费者最终买单的,或许不是“像人的外壳”,而是“能干活的内核”。
当机器人真正能帮我们拧瓶盖、扛快递、解决实际痛点时,那些关于“性别设计”的争论,自然会沉淀为“科技改变生活”的注脚。
不得不说,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更多有趣话题 ,尽在【顶尖广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