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插播了对热文《香港高才大撤退》的批评,现在接着之前的话题,继续拆解2024年的爆款文章《港铁线上,挤满了大厂前员工》(原题《港漂,大厂人的下一站》),一篇新闻写作的反面教材、各种错漏的集大成者。
6.太拉胯:千疮百孔的港漂故事
(3)高铁直通港岛了?
按照《港漂,大厂人的下一站》的说法,Hans也是坐高铁上班的,从福田站到达香港中环:
![]()
但是,高铁只能到九龙啊!要到中环的话,必须转乘其他交通工具。对此,报道里缺乏哪怕几个字的交代。
(4)清晨入境为了啥?
说到Hans坐高铁上班的经历时,还配了张照片,展现“清晨已经开始繁忙的入境厅”:
![]()
按照正常的逻辑,不明觉厉的吃瓜群众可能会以为,这是高铁的入境厅。
对不起,又错了。
广深港高铁的出入境检查设施在香港西九龙站,全程室内,没挂“入境厅”这种字。
那图上的,是深圳的皇岗口岸。这个24小时通关的公路口岸,跟高铁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里的“入境”,是进入内地。照片里的人是从香港来深圳的,而不是从深圳去香港的。清晨来深圳,即使是为了工作,那也跟报道的港漂主题没有半毛钱关系。
还有个问题:从照片的光影效果看,真是清晨吗?我觉得像是晚上或者凌晨。
入境厅外面,虽然有顶棚,但也是半露天的环境。白天,这里会有阳光,而且“入境厅”的大字不会亮灯。
这我晚上在皇岗口岸入境厅外面拍的(请忽略手机型号造成的灯光色差):
![]()
![]()
这是傍晚阳光未尽时:
![]()
![]()
这是媒体在凌晨拍的:
![]()
(证券时报 吴家明 摄)
这是大白天:
![]()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为了严谨,我查了词典,清晨是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日出前,天还黑着,那么,也不能完全排除Hans提供的那张入境厅的照片是在清晨拍的,但也没法找他核实,这可以算是一桩悬案。
不过,Hans一早赴港上班,怎么会在皇岗口岸入境厅外面拍照呢?他走的是出境厅,虽然就在隔壁,但隔着铁丝网。更合理的解释是,那照片是他傍晚下班后坐大巴回到深圳时拍的。
(5)通勤迷雾挥不去
那文章里,通勤的事情就是一团浆糊的既视感。这里还有例子。
一句话里两个错,一段话里三个错,或许也是一种本事吧:
![]()
很多群众都能一眼看出其中两个问题:
既然在说去“新界”的路径,为什么又秒变为“过海”去港岛了呢?
既然在说“东铁线”过海段开通,为什么又扯到“高铁”通勤了呢?
我猜,作者是把福田口岸跟高铁福田站弄混了。
![]()
第三个问题,出在“深圳罗湖和福田/落马洲口岸”。
既然是说“从深圳”某些口岸到香港,为什么要乱入香港的口岸名称“落马洲”呢?而且,“落马洲”是张冠李戴。我在本系列的第一篇里详细介绍过,福田口岸对应的是落马洲支线管制站,皇岗口岸对应的才是落马洲管制站。
(6)高铁港铁常混淆
“两铁”混淆,于斯为盛:
![]()
Lili一早赶到罗湖口岸,是为了瞬移到几公里外的高铁上吗?这是要写《深港夜谭》的节奏啊!
还有,“居住”在“罗湖口岸”,开什么玩笑?她住的地方,绝对不可能是口岸,写成“罗湖口岸片区”还差不多。
另外,为什么要说“这里的清晨来得分外早”呢?清晨来得早或晚,难道不是地理位置和季节决定的吗?作者坐标北京,那里的清晨不是比深圳更早吗?是不是“南国春来早”之类的文字看多了?结合上下文,写成“这里的清晨来得分外忙碌”应该更准确吧。
回到通勤的正题,根据那文章后来的叙述,Lili应该是走罗湖口岸的。也就是说,她在深圳的罗湖口岸过关,经罗湖桥步行过河,再通过香港的罗湖管制站,然后在港铁东铁线的罗湖站上车,这是那儿的唯一交通方式。所以,她不可能在高铁上下单咖啡去公司。
![]()
(7)神来之笔不严谨
再看这里:
![]()
呃,“东铁线里永远笼罩着湿热的水汽”,夸张了吧?
十几年来,我多次坐过东铁线的列车。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工作日、休息日、高峰期、平峰期,我在车厢里都没感受到“湿热的水汽”。众所周知,港铁列车以及香港其他很多场所的空调都是比较给力的。
“湿热的水汽”难道是指地面站台的体感?我承认,深圳、香港全年有一半时间比较湿热,冬春还会有一小段时间是潮湿的回南天。但写成“永远”就不严谨了,而且并没交代是站台。这毕竟是新闻作品啊!要是觉得这种主观感受是“神来之笔”,那么,请在前面加个“Lili觉得”。
(8)高铁挤成那样了?
报道的结尾,也笼罩着水汽,啊不,迷雾。
![]()
只有我一个人困惑于“赶高铁”的那段话是谁说的吗?
更重要的是,“下班晚4分钟,高铁车厢就满得挤不进去”,这酸爽,不敢相信!
从西九龙北上的列车这么紧俏?
吓得我赶紧查了一下。那是一个工作日下午的5点多,登录12306可见,当天晚高峰的多数车次还有大把座位。
![]()
![]()
而且,我多次随机查询发现,广深港高铁没出现过无座票。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啊不,我能想到的广深港高铁无座票,要么出现在某些节假日,要么就是官宣过的这个情况:铁路部门将根据运输能力,在确保运输安全前提下,投放一定数额“无座票”,供旅客办理“灵活行”变更车次手续时自行选择使用,进一步方便深港两地旅客往来。
不管怎样,高铁卖站票是有限度的,不至于满得挤不进去吧?
那篇报道很长,出场人物不少,如果快速读到最后,很容易分不清谁是谁。幸好,草蛇灰线,有迹可循,我明白了:“赶高铁”那段话是Lili说的;但是,下班晚4分钟就挤不进去的,早上必须坐的7:40那趟,都是港铁,不是高铁。
因为,报道前面说过,“为了能够相对舒服地度过,Lili一般都会等7:40左右的港铁”;我前面也理清楚了,她是从罗湖口岸过关,坐港铁上班的。
她住在罗湖口岸附近,不就是为了方便坐港铁通勤吗?没理由下班改坐高铁啊,那不但更贵,而且挺绕,到了深圳后需要从福田区回到罗湖区,全程算下来不见得比坐港铁快多少。
哦,我突然想起报道里那句经典的文艺范儿描述:“东铁线里永远笼罩着湿热的水汽,当Lili回到深圳时,3个小时的通勤往返,已经让她累得‘说不出话来’。”
坐港铁往返,实锤了。
(9)怎样打车去香港?
还有打车上班的港漂呢!比如这位:
![]()
这个例子的实际效果是:作者不尴尬,尴尬的就是读者。
Lili用滴滴打车3分钟往返福田口岸而已,怎么就成了“打车上班”的课代表?闭上眼睛想一下就知道,不管是耗时还是费用,后面的港铁才是重头,港铁在这里不配拥有姓名吗?
我还去滴滴测算了。3分钟能到福田口岸,距离应该不足两公里,单程费用低至15元左右,呼叫出租车只需要10元左右。每月即使上班25天,在深圳打车的费用也就几百元,是每月3000元通勤开销的小头。
(10)吃一顿饭多少钱?
报道里提到“在中环吃一顿简餐就要120-150元”。还有“香港中环120元+的简餐”照片为证:
![]()
按照Hans说法,“在寸土寸金的中环,随便吃个商务餐的花费,在120-150元之间”。
香港的消费水平高,这个价位的简餐当然存在。但是,既然用了“商务餐”这么高大上的叫法,而且主打一个“随便”,给人的感觉就是方便第一、就近解决,对价格不那么敏感。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例子了吗?
还真有。
文中说,刘皓午餐偶尔自己带饭,晚餐也更多选择叉烧饭、面条、米线这类套餐。费用呢?没说。
作者还借刘皓之口,拿“人均500元吃不好,点个外卖都要120元起送”的香港跟“150元吃到撑”的深圳做了对比。
什么叫“吃好”,见仁见智。即使同样价格,有些餐厅是吃环境,有些餐厅是吃味道,有些餐厅是吃服务,有些餐厅是吃品牌。刘皓说在香港“人均500元吃不好”,我觉得他的评判标准不算低。
“吃好”是上限,可以上不封顶,不多讨论。还是回到“吃饱”的话题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来选择吃什么、在哪儿吃。在一定价格区间内,是可以做到丰俭由人的。
不是所有港漂都在中环。即使在中环,也不是大家都在吃120元的简餐。跟Hans一样在中环上班的朋友向我反馈说,他在茶餐厅吃一顿也就50到60港元。还有朋友说,香港各个地方吃饭的费用差别不大,当然,他是指不同区域相同档次的餐馆,热门景点的除外。这两位朋友所言,也符合我多年来的观察结果。
我没有观摩过中环的商务餐,但2024年夏天,我在距离中环不到两公里的湾仔街边看过几家餐厅的菜单,几十元、上百元的选择都有:
![]()
![]()
![]()
海的另一边,2023年夏天,我和朋友在尖沙咀高档商场里的小餐馆吃过72港元的艇仔粥、78港元的牛筋鲜虾云吞面:
![]()
![]()
2025年3月,我在尖沙咀的一条小道边见到连锁快餐厅65港元限时震撼价鱼汤火锅的海报,确实有点震撼:
![]()
2024年10月,我在沙田大围的连锁快餐厅吃到过40港元的优惠套餐——洋葱汁香煎牛扒肠仔饭,配热柠檬水:
![]()
看完这些,你是不是觉得香港的餐饮消费也没那么高不可攀了?
(11)才优才分不清
把优才、高才混为一谈,也是那篇报道的一大奇观。
![]()
提到优才们卖保险,紧接着举的例子却是高才。
虽然中介的业务既有优才,也有高才,但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作者貌似完全没去了解。所以,更离谱的叙述还在后面:
![]()
实际上,高才并不存在评分一说。优才的评分标准即使水涨船高,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影响不到高才。
只要符合下面(a)(b)(c)中的一项,就可以根据“高才通计划”申请赴港:
![]()
2024年11月,优才计划还真搞了改革,提高了申请难度。但是,高才的院校名单还在扩大。
感谢您读到这里。欢迎关注本号,也欢迎评论、分享,以正视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