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中午12点03分,立冬准时登场。
照传统农谚的说法,要想知道这个冬天雪下得多不多、冷得扎不扎人,就得看立冬这天的“脸色”。
可问题也来了,今年立冬赶上中等强度厄尔尼诺现身,科学预测说可能偏暖。
一边是老祖宗留下的经验法则,一边是卫星、模型、全球气候系统的现代分析,这场“经验派”和“科学派”的对话,又要在这个冬天开场了。
很多人都在问,今年会不会大雪纷飞、冻得直哆嗦?
![]()
农谚里的气象逻辑:老经验有用,但得看地方
每年立冬前后,村里老人总爱念叨一句话:“立冬那天要是冷,整个冬天雪就多。”听起来挺有道理,但真这么简单吗?还真不一定。
比如“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这句,意思就是假如某地当天降水,那么整个冬天都可能会偏湿。
听上去有点意思,但真拿它去套全国,就不太靠谱。
北方的冬天本来就干,西伯利亚冷空气一来,晴天比阴天多得多。南方又不一样,副热带高压要是一有点情绪,冬天反倒可能下不少雨。
![]()
还有“立冬北风冰雪多”,这句放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也许会准。但你把这话拿去问江南地区的朋友,他们可能直接摇头。
那边立冬吹北风也常见,可雪?一年也未必见上一回。
再说个更吓人的,“立冬雪,遍地坟”。听着瘆得慌,其实是说雪能盖住麦苗,像给地里盖了被子,起到保温作用,不是预言什么灾害。
![]()
东北那边,立冬前早就算入冬了,农谚这套对他们来说参考价值不大。
南方呢,像华南地区,有说法是“立冬南风无雨雪”,结果今年副热带高压异常,预报显示冬季降水还可能偏多。
所以说,农谚这东西,不能一概而论。它是祖祖辈辈在特定地区总结出来的经验,管用是管用,但得分地方、看时间、讲条件。
不能拿着一条谚语,从黑龙江用到海南,那就有点跑偏了。
科学预测出马:立冬只是个信号,气候得看全球系统
2025年立冬是在午时,也就是太阳最大的那段时间。
![]()
这个时间点立冬,地表还没来得及散完热,冷空气一下子被挡在外头,所以你会发现今年霜冻来得晚,霜都得晚一些才露脸。
再看全球气候背景,今年是个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年。根据气象部门的综合分析,这种情况下,我国中东部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约 1℃,北方部分地区降雪可能较常年偏多。
也就是说,天气不会特别冷,这跟“早立冬暖”的说法还真有点对上了。
不过,气候这事儿从来不是单线操作。北极那边的涡旋动一动,整个节奏就可能变了。
要是北极冷空气突然南下,分裂出来的冷团一冲下来,咱们这边也能立马从“暖冬”变“速冻”。2016年华南那场大雪灾,背景就是北极涡旋突然发飙。
![]()
所以说,立冬当天的天气,其实只是个小信号。真正决定冬天冷不冷、雪多不多的,是整个全球气候系统的联动。
现代气候学靠的是耦合模型,把海温、大气环流、极地冷空气等等全都算进去,再通过大数据来做预测。
像ECMWF这样的模型,已经能做到15天的延伸预测,对农业、城市管理、能源调度都有很大帮助。
所以别光盯着立冬当天冷不冷,得看整个气候的“剧本”怎么写的。今年这剧本,有点暖,但也藏着冷的伏笔。
![]()
冷雪背后的影响:不是凶兆,管好了反倒是资源
一说到雪多,大家脑子里就立马蹦出“灾害”两个字,其实也未必。从农业角度来说,适量的雪反倒是个好事。
比如,北方冬麦区这几年都盼着来点雪。
雪一盖麦地,地面保温、减少冻害,等春天一化,还能缓解春旱,土壤墒情也跟着改善,这就是所谓的“棉被效应”。
当然了,雪也不能下得没边。下太猛、太急,容易压垮蔬菜大棚。今年山东那边,如果真按照预报来个15厘米的积雪,不提前加固棚架,就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
还有交通问题,雪一大,路滑车堵,农产品运不出去,价格也容易波动。
城市居民也得提前准备,现在大家讲究“洋葱式穿搭”,一层一层地穿,方便脱也方便加。
社区也得动起来,组织扫雪队、准备融雪剂,别等到雪下了才临时抱佛脚。农村这边,冬灌时间也得看雪量来调。
暖冬可以早灌,冷冬得晚点灌,避免冻伤作物。养殖户也得留神,鸡舍鸭棚提前加固,免得雪一压就塌了。
所以,对待雪冷不能光想着坏处。只要管理到位,科学应对,雪也能变成资源。
关键就在于提前预判、精准应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
结尾:雪多不多,不靠猜,靠的是看天识天也懂天
整场冬天的气候走向,靠一句农谚是说不明白的。
立冬能不能当作“天气风向标”?可以,但得搭配全球气候的数据来看。
2025年的立冬时间点、气候背景、海温状态、北极涡旋的动作,全都在告诉我们:这个冬天,大概率不会太冷,但阶段性强降雪的可能性不能小看。
别被一句“立冬冷,雪就多”吓住了,也别光指望“厄尔尼诺,冬天就暖”安心过冬。
真正靠谱的,是做好预案、看准趋势、留足余地。不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城市管理,科学与经验得一起上阵,现代科技和老祖宗智慧都不能落下。
![]()
说到底,冬天冷不冷、雪下得多不多,不是靠感觉,更不是赌运气,是靠对自然的尊重,对规律的理解,对变化的准备。
这个冬天,咱们不怕冷,就怕应对慢。
把握趋势、提前准备、科学管理,才是咱们应对寒冬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