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03983. SH,以下简称“丸美生物”)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广东证监局的监管措施决定,被曝出财务核算不规范、募集资金管理使用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一家曾凭借“弹弹弹,弹走鱼尾纹”广告语深入人心的化妆品企业,丸美生物如今也面临着难以抚平的合规“皱纹”。
“调减”or“虚增”?
上交所的监管警示函直指丸美生物在财务核算方面的多项不规范行为。
这些违规行为并非无足轻重的技术性错误,而是触及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披的核心底线。
收入确认不准确成为监管关注的焦点。
丸美生物在销售业务中未根据退货情况预估退货率,且存在将少量非实际销售订单计入收入的情况,这种会计处理直接导致收入核算失准。
同时,丸美生物的在建工程核算也存在问题。
公司未根据实际工程进度及时对未结算工程款暂估“在建工程”和“应付工程款”,且相关工程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未及时转固,直接导致在建工程和相关负债科目披露不准确、固定资产折旧金额计提不准确。
募集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上市公司监管的重点领域,丸美生物同样存在问题。
公司使用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建设琶洲总部大楼时,未将募投项目和非募投项目分开独立核算,存在使用募集资金支付非募投项目支出的情况。
在监管压力下,丸美生物对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表进行了更正,发布《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
更正结果令人震惊,同时丸美生物对“虚增”采用了另一种说法,强调为“调减”、“补提”。
丸美生物公告显示,公司调整预估退货率及少量非实际销售订单收入,导致调减营业收入454.68万元、营业成本110.34万元、销售费用35.12万元,增加其他流动资产110.34万元、其他流动负债419.55万元。
上述调整结果可以总结为,丸美生物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减少454.68万元,归母净利润减少1132.97万元。
资产端的问题更为严重,公司在建工程需调减金额为5.6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分别转入约3.75亿元、1.83亿元,并补提累计折旧954.72万元。
这些巨额差异让丸美生物资产结构与价值失真,直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质量的判断。
基于上述事实,监管层对丸美生物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对时任董事长孙怀庆、董秘程迪、财务总监王开慧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这些监管措施也标志着丸美生物财务信息可信度或将受到严重质疑。
有消息显示,丸美生物表示,网络流传的“虚增收入”、“财务造假”等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相关内容存在严重夸大与误导,已举报不实信息,并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同时,丸美生物认为,此次监管函“系轻微的处理措施,已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进行整改”。
季度业绩不佳
有诸多观点认为,丸美生物2025年的业绩表现可圈可点。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4.50亿元,同比增长25.51%;归母净利润为2.44亿元,同比增长2.13%。
然而,深入分析后,丸美生物的盈利质量实则面临严峻挑战。
在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2025年前三季度丸美生物的扣非净利润却同比下降5.42%至2.14亿元,“增收不增利”表明核心盈利质量正在弱化。
单季度数据更为明显。
2025年第二季度,在618拉动下,丸美生物营收规模虽稳步扩大,但归母净利润仅为3936.56万元,同比下滑40.27%,扣非净利润为3196.45万元,同比下滑48.48%。
2025年第三季度,丸美生物实现营业总收入6.86亿元,同比增长14.28%;同期,扣非净利润为4802.57万元,同比下降19.95%。
国泰海通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丸美生物第三季度收入降速,“主要因公司主动调整收缩部分‘增收不增利’的业务”。换言之,公司不得不放弃那些看似带来收入却无实际利润贡献的业务。
高企的销售费用更严重侵蚀利润空间。
2025年前三季度,丸美生物的销售费用达14.15亿元,同比增长32.12%,远高于营收增长,销售费用率达57.76%。
按产品分类看,2025年第三季度,护肤类成为收入支撑,销量同比增长显著达294万支,实现营业收入3.06亿元,平均售价由99.45元/支微升至103.95元/支。
然而曾经的主打眼部类产品,销量由2024年同期的125万支降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98万只。或源于提升品牌战略,专注推广中高端产品线所致,眼部类产品平均售价由2024年第三季度的99.33元/支,急速升至151.81元/支。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丸美生物没有明确的产品战略,“聚焦眼部,深耕抗衰,定位中高端”的定位也逐步模糊。
而第二季度业绩更加凸显,虽然美妆行业对电商大促依赖仍在加深,但赚钱效应却明显走弱。促销活动带来的收入增长,已难以覆盖相应的营销投入,传统的行业“大促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品牌力匮乏
以目前营收的稳步增长,在2025年结束时,丸美生物大概率可以挺进30亿元俱乐部,但与其他竞争者的差距,也更为明显。
纵观A股可比公司,以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计,第一名珀莱雅为70.98亿元,占据绝对优势;第二名上海家化营收为49.61亿元;第三名拥有薇诺娜品牌的贝泰妮营收为34.64亿元。
此外,营收规模超30亿元还包括华熙生物,以及近期话题度颇高的水羊股份。就连旗下品牌知名度较低的福瑞达,亦实现25.97亿元营业收入。
上述仅为A股公司,如果将港股如韩束母公司上美股份、巨子生物、毛戈平等纳入进来,丸美生物的排名将进一步下滑。
按道理讲,丸美生物与珀莱雅、上美股份等企业同时期诞生,均经历了从线下渠道向线上电商平台的迁移和转型,但如今与另外两家相比,丸美生物在营收规模及品牌方面都已“掉队”。
丸美生物与其他头部美妆企业的差距,不仅体现在财务数据和业绩表现上,更体现在产品研发的核心竞争力。
自2023年12月更名后,丸美生物旨在进一步构建中国科技美妆企业形象,但2024年时研发费用还少得可怜。
不过,2025年丸美生物明显加大研发投入。三季报显示,丸美生物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1.16亿元,增长明显,研发费用率达4.47%。
丸美生物表示,将加速推进新型重组功能蛋白的研发进程,已成功构建一体化酵母表达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丸美生物现在最主要的技术叙事为重组胶原蛋白,但这一领域所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
国内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竞争,前有巨子生物、锦波股份,后有创健医疗、创尔生物等前赴后继。
但是,真正依靠重组胶原蛋白故事孵化出数十亿级别美妆品牌,仅有巨子生物旗下的可复美和可丽金。此前可复美的重组胶原蛋白事件,更是造成了极大争议。
除研发外,《不慌财说》认为丸美生物虽然在销售费用方面投入巨大,却未能打造出新的品牌故事以及核心新品。消费者对于丸美的认知,还停留在十数年前的“弹弹弹”,品牌力没有提升。
再以丸美生物旗下彩妆品牌“恋火”为例,其知名度远不及珀莱雅旗下彩妆品牌“彩棠”,“彩棠”借助创始人明星化妆师唐毅的口碑效应,以及头部主播造势一举成名,而“恋火”则声势平平。同样是红海赛道,若不能捕捉吸睛亮点,便很难再有突破。
这一切亦或与公司治理方面有关,丸美生物此前因高管频繁流失,以及股权过于集中在孙怀庆家族等而遭到诟病。
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将影响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也与本次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在关联。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