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比亚迪放弃迪链”的消息从供应商口中传出,这个曾伴随比亚迪十年扩张的供应链金融工具,走到了命运的转折点。
有人将其视为企业迫于压力的妥协,有人纠结于过往争议的是非,但拨开舆论的杂音便会发现:放弃迪链,是比亚迪在行业发展关键期做出的清醒选择,更是王传福带领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又一伟大决策。
从口罩紧缺时期拍板跨界造口罩,到芯片荒时开放产能支援友商,王传福早已用两次震撼行业的“重要举措”证明了自己的格局与担当,而这一次放弃迪链的抉择,正是他“再次彰显责任”的生动延续。
01迪链:比亚迪成长阵痛期的“解压阀”
迪链的诞生,从不是比亚迪“压榨供应商”的工具,而是企业在高速成长中应对融资压力的理性选择。
![]()
2016年深圳迪链科技成立后,比亚迪同步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从2015年44.05万辆的销量,到2024年427.21万辆,十年间销量翻了近10倍,产能扩张、全球营销网络布局、新能源技术研发等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撑。
彼时,比亚迪资产负债率已达68.8%,应付周转天数高达172.6天,传统融资渠道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
作为供应链金融电子债权凭证,迪链恰似一个“解压阀”:它通过无息占用上游供应商资金,让比亚迪有息负债占比长期维持在5%左右的极低水平,每年节省百亿元级融资成本,既保障了刀片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又避免了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
更重要的是,迪链曾服务超万家平台注册供应商,覆盖超2000家比亚迪核心供应商,支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90%以上环节并延伸至光伏、储能领域。
可以说,迪链是比亚迪在特定发展阶段的“适配选择”——它解决了企业扩张中的资金难题,为自身成长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军者铺平了道路。若没有迪链在背后的资金与供应链支撑,比亚迪快速突破技术壁垒、抢占市场先机的进程可能放缓。
02放弃迪链:行业治理与企业自律的“里程碑”
如今比亚迪选择与迪链切割,绝非某家媒体“呼吁”的结果,而是国家治理行业乱象与企业主动担当的共振。随着迪链规模的扩大,其非法定票据的属性逐渐暴露出风险:不接入央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规模不透明,风险可能在多级供应商中传导,甚至波及民间融资领域,这不仅影响供应链稳定,更对金融秩序构成潜在威胁。
正是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产业链金融风险的敏锐把控与治理引导,为行业划定了健康发展的边界,推动供应链金融回归合规、透明的轨道。而比亚迪的积极响应,彰显了龙头企业的担当,更体现了王传福一以贯之的战略远见。
![]()
放弃迪链,意味着企业要告别低成本的资金占用模式,转而采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甚至现金支付,短期可能面临财务报表波动、现金流压力增大的挑战。
但比亚迪仍选择优先保障中小企业供应商的利益——将付款方式转换后,供应商贴现利息从5%-10%降至1%以下,极大减轻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负担。
这种“舍短期利,谋行业益”的选择,不仅让产业链竞争更公平,更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内卷”走向“共赢”。正如业内人士评价,这一决策是中国汽车产业反内卷的“实质性进展”,比亚迪用行动诠释了“行业龙头”的责任,而非只顾自身利益的“独行者”,为整个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正能量。
03担当:王传福用行动定义企业底色
曾有声音将比亚迪比作“车圈恒大”,质疑其财务透明度与偿债能力,但事实早已给出有力反驳——王传福带领比亚迪走过的关键节点,都体现着务实担当,三次重要抉择更是层层递进,彰显了企业公民的责任底色。
第一次担当,是口罩紧缺时期的“应急作为”。口罩紧缺时期,王传福决策比亚迪跨界生产口罩,工程师团队创下“3天出图纸、7天出设备、10天实现量产”的效率,峰值时日产量达500万只,后续成为国内重要口罩供应商,为公共卫生保障提供了物资支撑,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第二次担当,是芯片荒中的“行业互助”。2021年汽车行业陷入“无芯可用”的困境,王传福推动比亚迪开放自研芯片产能,为长城、一汽、长安、广汽等十多家友商供应芯片。比亚迪当时已实现车规级芯片量产,在半导体领域具备自研实力,此举助力行业共渡难关,体现了头部企业的行业责任。
第三次担当,便是如今放弃迪链的“生态考量”。从跨界造口罩保障民生,到开放芯片产能支撑行业,再到放弃低成本资金占用模式为供应链减负,王传福的每一次决策都跳出了企业自身利益的局限:口罩紧缺时期优先民生需求,芯片荒时优先行业稳定,如今优先产业链生态健康。这三次举措,一次比一次更具行业影响力,也清晰说明比亚迪与盲目扩张、债务失控的企业有本质区别——比亚迪经营逻辑稳健,王传福的责任担当,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
这些选择的背后,是企业坚实的实力支撑。据比亚迪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拥有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为1174.7亿元;其2024年年度财报披露,全年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0%,盈利能力稳居行业前列。
比亚迪的负债结构中,经营性负债占比高,且始终将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与核心业务中——累计申请专利约3.4万项、授权专利约2.2万项,9万余人的工程师团队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这也是王传福能够推动系列责任举措的底气所在。
如今,部分媒体将目光紧盯着比亚迪的负债率、资金流,动辄渲染风险,其动机难免令人怀疑。要知道,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面临财务波动,尤其是比亚迪这样横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的巨头,短期负债变化实属正常。
更何况,比亚迪拥有强大的盈利能力、充足的现金储备与领先的技术优势,这些都是应对财务挑战的“压舱石”;且从供应链反馈及企业动作来看,比亚迪大概率会通过分阶段方式推进付款模式转型,为财务调整预留充足腾挪空间,完全无需过度担忧。从口罩紧缺时期跨界保供,到芯片荒中助力同行,再到如今放弃迪链守护产业链生态,王传福带领比亚迪的三次关键抉择,始终围绕着“责任”与“共赢”。
放弃迪链,不是比亚迪的“妥协”,而是企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进阶”——这份跨越多年的格局与担当,值得肯定。
这样一家有担当、有实力、有格局的企业,值得我们为其点赞,更值得整个行业学习。未来,当比亚迪继续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时,我们有理由相信,王传福将带领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舞台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