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十多岁来自乌干达的印度裔,入籍也没有多久。居然在外籍人口托举下,就成功当选了!
纽约这边刚换帅,伦敦那边早就换血,一个是家族来自乌干达的印度裔,刚入籍不久的移民;一个是穆斯林出身、连任三届的伦敦掌舵人。
你以为这是多元化的胜利?也许,但更可能是“身份政治”的终极进化,现在的问题不是他们是谁,而是——谁在撑他们?
在纽约,新市长的胜出,看似是少数族裔的胜利,但细看背后的选票结构,你会发现一个关键点:他几乎完全依靠外来移民、低收入群体和宗教组织的支持。
这些人投的不只是一张票,是一整套期望,社会福利、身份认同、族群优待,而这些,恰恰是主流政治最难兑现的承诺。
再看伦敦,萨迪克·汗已经第三次连任市长,他背后站着的是庞大的穆斯林选民群体和多元文化主义支持者。
他的成功,不单是靠政绩,更是靠精准的族群动员和情绪动员,他知道怎么讲“我们”的故事,他知道怎么把“你们”变成“他们”,最终收割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这一切背后,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深谙一个道理,要赢,就得先“切割”,把社会划分成群体,再精准投喂。
你是移民?我给你身份平权,你是低保家庭?我承诺提高福利,你是穆斯林?我支持宗教自由。
听起来很美,但结果呢?真正关心城市长远发展的中产白人开始边缘化;主流价值观正在慢慢退出城市权力中心。
这不是阴谋论,而是现实的“数据政治”,随着移民人口年年增加,传统选民的话语权正在被重构。
美国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纽约的非白人占比已超过60%;伦敦目前超过40%的居民出生在海外,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谁能抓住这些群体,谁就拥有了选战的“压舱石”。
很多人批评这些市长搞的是短期主义,靠“撒钱”拉票、靠“身份话术”赢选举,却不真正解决城市的深层问题。
比如纽约的治安问题、住房危机、教育资源失衡,伦敦的帮派暴力、文化冲突、基础设施老化,这些问题不是靠一句“我们是多元社会”就能掩盖的。
但问题来了,谁还在乎长远?在一个选票决定一切的体系下,政治人物只需要赢下一场场选举,而不是解决未来的挑战,于是,迎合、分化、动员,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更微妙的是,这样的政治操作,正在悄悄改变西方社会的文化底色。
伦敦的伊斯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清真寺数量超过教堂早已不是新闻;纽约的社区活动越来越多地围绕着移民文化展开。
这没什么错,但当这些文化开始反向影响公共政策,甚至挑战主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时候,问题就显现了。
比如在婚姻、教育、性别观念、生育政策上,很多移民群体坚持的是原生文化中的传统观念,这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个体至上”理念天然有冲突。
你可以说这是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但当这种多样性变成了“平行社会”,变成了“法律之外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治理难题了。
而这,也正是西方一些保守派越来越焦虑的原因,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他们熟悉的国家,正在被一群“新人”以他们不熟悉的方式重塑。
所以说,穆兄会虽然没直接选市长,但他们的思路,已经通过“政治代言人”被完美执行,不是强攻,而是渗透;不是革命,而是选票;不是命令,而是“身份”的诱惑。
这是一种软性的、长期的、极具组织能力的政治操作方式,它不靠暴力,不靠煽动,而是靠精准的社区动员和文化认同,慢慢地把“非主流”变成了“新主流”。
很多人还在为“民主胜利”欢呼,但可能没意识到,这其实是一次制度内的“逆向接管”。
西方选举制度的真正问题,不是某个族群当选了,也不是某个宗教走进了权力中心,而是制度本身越来越无法抵抗“组织化的民意运作”。
选票变成了利益交易的筹码,身份政治变成了最有力的操盘工具,表面上是公平竞争,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游戏剧本”。
这种剧本下,谁掌控了人群情绪,谁就能操控选票走向,而谁掌控了选票,就掌控了城市资源、话语权、政策导向,久而久之,整个系统就朝着“赢者通吃”的方向倾斜。
你看纽约市长和伦敦市长,不是他们有多出色,而是他们的上位路径,说明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西方的选举制度,已经不再是全民博弈的擂台,而越来越像是圈层操盘的竞技场。
穆兄会没有赢在台面上,但赢在了规则里,这,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地方。
信息来源:伦敦新市长宣誓就职:解决不平等问题 抑制高房价——中国新闻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