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408字
预计阅读时间: 4分钟
面对社会上一些不法机构打着心理健康科普旗号违规导医、卖课等现象,国家卫健委发出明确警示。
“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在11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
随着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一些不法机构或个人也开始利用公众的心理健康需求,通过制造焦虑、简单归因等方式违规操作。
为此,国家卫健委确定2025年至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旨在规范行业秩序,提升服务质量。
行业乱象引发监管关注
心理健康领域近年来看似蓬勃发展,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乱象。
胡强强在发布会上指出,一些不法机构或个人打着心理健康科普的旗号,将精神心理问题简单归因、制造焦虑和对立、售卖高价“课程”或违规导医导诊。
这些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可能延误真正需要治疗的患者获得及时、专业的帮助。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卫健委明确提示,以心理健康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带货卖课的行为均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公众可以通过涉事账号所在平台或国家卫健委官网的“健康科普辟谣平台”进行举报。
厘清职责边界
在此次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清晰地划分了心理咨询与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界限。
胡强强强调,“精神心理问题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其诊断和治疗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
这一明确界定为心理咨询和精神障碍治疗划定了不可逾越的专业红线。
对于公众常见的情绪波动问题,胡强强也特别提示,“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焦虑、抑郁情绪不等于焦虑症、抑郁症,不要因为短暂的情绪波动就随意自我贴上疾病标签”。
这一提醒有助于引导公众更加理性地看待心理健康问题。
三年行动提升服务质量
为解决社会关注度高、医疗服务需求大的儿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确定2025年至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
这一行动旨在提高儿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增强群众获得感。
根据行动方案,到2027年,精神专科医院以及规模较大的相关医疗机构将普遍开设心理门诊、睡眠门诊等。
医务人员将普遍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社会公众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认知和自我调适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加大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的建设力度。
尚未设置精神专科医院的省、地市应在“十五五”期间完成设置并提供诊疗服务,及时填补服务体系的“空白点”。
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
专业人才队伍是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已发布了关于开展医疗机构医师附条件注册精神卫生专业执业范围有关工作的通知。
这一政策旨在加强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专业医师队伍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需求。
根据通知,临床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满足一定条件并经所在执业机构同意后,可以申请附条件注册精神卫生专业执业范围。
这一举措将有效扩大精神卫生专业人才供给,缓解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各地也被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和支持政策。
随着2025年至2027年“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的开展,中国正加速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从国家卫健委到地方政府,从医疗机构到社区服务,一场关于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都能获得专业、规范、有温度的心理健康服务。
告诉小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