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人形机器人自如地骑行平衡车,另一台在工厂里精准地执行搬运任务,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正被一家成立仅两年多的中国公司变为现实。2023年初,前华为“天才少年”、B站百万粉丝UP主彭志辉(稚晖君)创办智元机器人,开启了一段逐梦具身智能的旅程。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这家初创公司估值飙升至150亿元,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最具话题性的独角兽。
2025年8月,智元机器人再度出手:不仅战略入股成立不足半年的玉树智能,还与富临精工签署数千万元规模化商业订单,上百台远征A2-W机器人将进驻工厂执行工业任务。这家成立仅两年半的企业,正以行业独角兽姿态,叩响具身智能规模化应用的大门。 --- 01 天才起源:从B站UP主到机器人公司CTO
智元机器人的诞生,自带传奇色彩。彭志辉,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稚晖君”,被称为“栈溢出工程师”的技术天才,在创业前早已在B站积累了268万粉丝。 他的个人能力堪称恐怖——在纪录片《华为的100张面孔》中,日本导演竹内亮亲眼看着稚晖君仅仅是用吃完的螃蟹壳手搓了一台可以通过APP操控、具有激光测距、目标跟踪等功能的真正意义的火星车。
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稚晖君,学生时代就展现出非凡才华,十几次获得各种设计竞赛一等奖,还是飞思卡尔、挑战杯等各种国家级、省级竞赛的常胜军。 在大学期间,他就已经有过“3D打印技术”、“双足机器人”两个大学生创业项目。但2018年研究生毕业时,彭志辉选择了进入OPPO研究院AI实验室担任算法工程师,之后通过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加盟华为,从事昇腾AI芯片和AI算法相关研究工作。
在华为的两年时间里,稚晖君一直处于观察大模型发展趋势的头牌位置,并一直参与其中。“国内很多大模型基于我们生态平台训练出来的,而且我都有参与,所以我对这块行业的发展趋势还是有比较清晰的认知,”稚晖君说。 2022年10月,特斯拉展示了它开发很久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2022年11月,OpenAI发布了“ChatGPT 3.5”。两年时间,稚晖君终于等来了他眼中的AI成熟时刻。2022年12月,稚晖君官宣离开华为,创立智元机器人。
02 团队进化:从“天才少年”到“华为老兵”的组合
智元机器人的团队构建历程,堪称中国科技创业公司的一个独特样本。2025年3月,公司发生重要工商变更:法定代表人由舒远春正式更替为曾担任华为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的邓泰华,后者同时出任董事长兼CEO。 这位淡出华为一线的“关键先生”加盟智元,与彭志辉的缘分——同出华为沃土,如今因智元再度携手。恰似冥冥之中有一套精准的“AI算法”,将两条平行职业轨迹紧紧交织。 然而,这场集结并未止步。仅一个月后的4月2日,具身智能领域的国际领军学者罗剑渊博士宣布加盟,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作为曾在Google X、DeepMind等全球顶尖科技机构深耕的专家,罗剑渊博士将牵头组建“智元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导前沿算法的研发与工程化落地。
至此,智元的数据护城河已初现雏形。 智元机器人成立仅两年半,却已完成超30亿元的七轮融资。企查查2025年7月数据显示,智元成立至今完成天使轮到B+轮七轮融资,累计超30亿元,腾讯、红杉中国等头部机构扎堆入局。 在资本热潮助推下,智元机器人正全速前进。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智元机器人出货量已超800台,覆盖柔性制造、交互服务、科研教学等六大应用场景。而到2025年1月,智元机器人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量产下线,展现了其快速规模化能力。
03 产品哲学:从“星辰大海”到“商业落地”的平衡
智元机器人的产品发展路径,体现了稚晖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精准平衡。在2023年后浪研究所的访谈中,稚晖君谈及自己的理想是,去火星。 他还专门提及了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的说法:“人类的出现是为了促成下一代物种进化,就是智能机器人的诞生,我们人类只是个催化剂而已,是个过渡态,未来整个世界包括可能走出星辰大海的,不是我们人类而是机器人”。 拥有这样的发心,就很能解释为什么稚晖君在2年前开启自己的创业项目时,选择的赛道是机器人。 但与此同时也,稚晖君非常清楚商业落地的重要性。他直言不讳:“不是我们希望做到20万元,而是如果做不到20万元的价格,就根本没办法实现商业落地”。
智元机器人已构建远征、精灵、灵犀三大产品家族,实现对工业、服务、科研等多场景的覆盖。 其中,远征A2人形机器人搭载启元大模型,可胜任展厅讲解、前台接待等服务场景;工业版远征A2-W更成为国内首个工业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案例。 灵犀X1双臂协作机器人精度达0.1mm,能在3C电子产线中替代人工完成螺丝锁付作业。而2025年3月发布的灵犀X2,则展示了惊人的灵活性——它能走能跳能举杠铃,能骑平衡车、滑板车、自行车,能和稚晖君实现实时自然交流。
04 技术壁垒:“软硬结合”构建全面护城河
在技术路线上,智元机器人坚持“软硬结合”的策略,构建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技术体系。 在硬件方面,智元机器人掌握了核心零部件自研能力。稚晖君大致描述了一下智元为量产控制成本的方法:一是尽最大可能采取自研路线,降本增效。 如关节电机和灵巧手等部件占硬件成本一半以上,而且市场现有供应还存在特性不匹配的情况,自主研发核心部件能让成本降低一半以上。 二是采用类似特斯拉造车的部分思路,用软件和算法补硬件方面的精度要求,降低硬件成本。如放弃谐波减速器而选择行星减速器,灵巧手上面使用的视觉闭环方案等等。
在软件与算法方面,智元机器人布局了完整的大脑算法体系。研究报告指出,上肢协作能力(大模型能力)是本体公司技术上的核心评判指标,而上肢协作主要靠机器人大脑算法。 智元不但有完善的自研世界模型布局,还有完善的数据生态。数据上,公司布局的AgiBot World百万真机数据集共有100多种;软件上,公司发布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以及行业首款具身智能一站式开放平台Genie Studio。 2025年10月,智元机器人发布的灵创平台,更是实现了“0代码、0门槛”的机器人动作创作环境。它首次将AI动作捕捉、云端模仿学习与多模态编排能力深度融合,大幅降低了机器人应用开发门槛。
05 战略定位:机器人中的“苹果公司”
智元机器人的战略定位十分清晰——剑指机器人中的“苹果公司”,致力于构建“品牌 + 算法 + 生态”的产业链协同模式。 产品定义和迭代、品牌和销售是本体公司最核心竞争力。智元逐步形成自身做品牌运营和算法、硬件制造通过ODM、渠道建设依靠生态的产业链协同矩阵。 目前在产品迭代、机器人大脑算法、品牌运营和销售渠道布局上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渠道布局上,智元机器人采取了线上+线下,直销+经销的多元化策略。
在电商直销领域,公司推出开源机器人组件并策划“机器人人人造”创意赛事,在客户学习期开始培养用户心智和深化品牌认知。在行业客户合作领域,公司通过招投标与战略合作方式,精准对接下游客户需求。 在供应链战略合作方面,智元与宁波华翔、蓝思科技、卧龙电驱和均普智能等产业链核心企业建立了深度协同关系,充分整合合作伙伴成熟的销售网络,实现高效分销。 智元机器人通过携手行业领军企业,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共同建立了智元机器人生态圈。 在上游领域,智元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三大系统均构建了完整供应体系;在中游领域,供应商为智元提供结构件产品以及总成、代工和数采服务。
06 资本之路:从初创公司到即将IPO的独角兽
智元机器人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堪称闪电般迅速。据投融界数据,智元成立至今完成天使轮到B+轮七轮融资,累计超30亿元,腾讯、红杉中国等头部机构扎堆入局。 2023年12月A+轮融资超6亿元,估值达70亿元;2025年3月B轮后估值翻倍至150亿元,资本热度可见一斑。 2025年7月,智元拟斥资约21亿元,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等方式,拿下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约67%的股份。此消息一出,上纬新材股价应声涨停。
尽管智元否认借壳上市,强调是产业整合,但市场依然对这一“机器人+新材料”的组合充满遐想。 争议声中,智元在8月先后拿下LG电子、韩国未来资产集团的联合领投后,又入股玉树智能机器人,正式进军环卫领域。 根据最新消息,智元机器人计划明年在香港上市,目标估值为51亿至64亿美元(400亿-500亿港元)。 据指已委任三家银行负责赴港IPO事宜,包括中金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公司预计将发行15%-25%的股票。
07 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发展迅猛,智元机器人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前具身智能赛道仍面临诸多挑战。数据的高采集成本和规模化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稳定且成熟的供应链同样是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的关键。智元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坦言,上游核心零部件如关节、减速器的产能与一致性不足,供应商多为中小企业,成长周期较长,直接制约交付能力——智元今年预计出货数千台的计划,便面临订单增长带来的交付压力。
与此同时,作为具身智能领域技术集成度最高、应用潜力最广的代表性形态,人形机器人的产品迭代也持续提速。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宇树科技展出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R1与四足机器人Unitree A2,以卓越运动性能作为核心竞争力。 傅利叶智能重点发布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其专为家庭场景设计的情感交互功能,凸显出产品的“温度感”;“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则携五大人形机器人亮相,展示面向多任务工业场景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群体作业解决方案。 在政策面上,2025年成为具身智能“政策元年”。今年3月,“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目前,北京、上海已分别成立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浙江、安徽、湖北、广东、四川等地均成立省级机器人创新中心,集聚区域产业优势力量,推动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 面对未来,稚晖君有着清晰的规划。他表示,预计明年下半年商业化落地,先应用在工业制造领域,家庭等服务型应用场景都往后排,现阶段突出一个“场景相对简单,任务相对复杂”。 很多人会拿我们或者特斯拉的机器人去跟波士顿动力对比,其实是不合适的。奔着商业化落地去做,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在满足应用场景功能和性能需求的前提下,以尽量最低的成本去实现方案。 所以能走着去搬东西的场景下,就没有必要非得让它有能力后空翻。
--- 从华为天才少年到机器人公司CTO,从B站UP主到估值150亿的独角兽创始人,稚晖君的转型之路无人能及。 在等来AI技术成熟的时代机遇后,他毅然投身具身智能创业大潮,与他的“偶像”马斯克在同台竞技。 智元机器人的崛起,是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政策支持、资本追捧和技术进步的多重驱动下,中国机器人企业正从追随者逐步变为引领者。 尽管前路依然漫长,但智元机器人的快速成长,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无限可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