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书本,走进金黄稻田!” 近日,广东清远佛冈中托盟托管的《你好 稻草人!》周末研学热闹开启。一群孩子暂时放下课本,奔赴充满稻香的田野,在农耕体验、文化探索与创意实践中,亲手触摸 “秋收” 的意义,让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诗句,从文字变成了深刻的成长体验。
研学之旅从车厢里的笑声开始。孩子们怀揣着对稻田的期待,一路上唱着歌、分享着喜欢的话题,欢快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份雀跃的心情,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让整个团队从出发时就充满了活力,为全天的研学之旅埋下了快乐的伏笔。
![]()
抵达目的地后,孩子们首先跟着老师聆听 “庄园稻谷的故事”—— 从稻谷的生长周期,到它在生长中可能遇到的 “危险”,一个个生动的问题让大家对农耕文化充满好奇,纷纷举手追问 “稻谷要长多久才能成熟”“遇到虫子怎么办”。
随后,孩子们走进范仲淹勤政馆。老师没有单纯讲述名人故事,而是将范仲淹 “勤政爱民” 的精神与 “粮食生产”“百姓生活” 紧密关联,告诉大家 “守护粮食,就是守护每一个人的生活”。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眼神里渐渐多了对 “责任” 与 “珍惜” 的理解。
在村落村史参观环节,老农具陈列室里的镰刀、水车、脱粒机更是让孩子们眼前一亮。他们轻轻触摸着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工具,听老师讲解它们如何帮助祖辈耕种、收获,不知不觉中,“粮食从哪里来” 不再是课本里的抽象概念,而是有了具体、鲜活的画面。
![]()
农事课堂上,老师系统讲解了水稻 “从种子到稻谷” 的完整流程,从泡种、插秧到收割、脱粒,孩子们听得入神,不时俯身观察身边的稻穗,认真记录着粮食生长的细节。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田间劳动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握紧镰刀,学着 “一握一割” 的动作。刚开始,大家的动作略显笨拙,稻穗总不听话地滑落,但没有人放弃 —— 有的孩子互相请教技巧,有的主动帮同伴拾稻穗,田野里的笑声与劳作的身影交织,成了最动人的画面。
随后的 “组建粮食生产队” 环节,孩子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 “运输” 收割的稻穗,有的围着传统脱粒工具体验 “古法脱粒”,还有的跟着老师学习制作传统炒米。当看着稻谷在锅中慢慢变黄、散发出香脆的米香,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亲手做的炒米,脸上满是自豪 —— 这是他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劳动的艰辛” 与 “收获的喜悦”。
“我与稻草人创作” 环节,孩子们彻底释放了创意。大家围坐在一起,用稻草、布料、彩绳等材料,为稻田设计专属 “守护者”:有的给稻草人扎上小辫子,有的为它披上花布衫,还有的用彩笔给稻草人画了笑脸。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稻草人立在田间,仿佛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孩子们围着自己的作品欢呼雀跃,成就感满满。
午后的烤红薯与烤花生环节,更是充满了温情。孩子们围坐在火堆旁,耐心等待美食出炉,期间还不忘分享上午的劳作趣事。当香甜的红薯、花生剥开外皮,热气裹着香气散开,大家你一口我一口,笑着分享彼此的 “劳动成果”。在这份分享里,孩子们不仅尝到了食物的美味,更懂得了 “等待” 的意义与 “互助” 的温暖。
![]()
返程时,孩子们的小脸蛋带着晒红的印记,身上沾着淡淡的泥土芬芳,却依旧精神饱满。有的孩子捧着自己做的炒米,有的还在念叨着稻草人,一路上分享着当天的收获:“原来割稻子这么累,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米饭了”“和小伙伴一起做稻草人真开心,下次还想参加”。
这场《你好 稻草人》研学活动
不仅让孩子们走出了课堂、亲近了自然
更让他们在实践中
学会了劳动、懂得了珍惜
正如中托盟托管所期待的
每个孩子都在稻田里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
—— 那份对劳动的尊重
对粮食的珍惜、对同伴的友善
会像稻香一样
悄悄留在他们的记忆里
成为宝贵的成长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