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拍的文明示范片,同学看得懂;自己选的‘景泰榜样’,我们跟着学!”北京市东城区景泰小学的校园里,五年级学生的真切感受,正是学校近年深耕“学生视角下养成教育”系统研究的生动注脚。这所秉持“幸福教育”理念的学校,以科研为抓手,让习惯养成从“被动要求”变为“主动追求”,让“景泰榜样”成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坐标。
![]()
作为聚焦养成教育研究的优质校,景泰小学近年组建专项研究团队,以刘松梅书记牵头的实践研究为核心,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起“调研-建模-实践-优化”的闭环研究体系。研究之初,团队通过问卷、访谈收集2000余条学生反馈,发现“说教式教育见效弱”“不同学段需求差异大”等痛点,据此确立“学生主体、分层递进”的研究方向,打破传统统一化培养模式。
基于研究成果,学校搭建起阶梯式养成教育框架:低年级依托《幸福娃一日学习生活》视频课程,将“物品整理”“微笑问好”等规范转化为动画与儿歌,这是研究中针对低学段具象思维特点设计的核心载体;中年级通过“班级议事会”让学生自主制定课间公约,源自研究中“参与感提升执行力”的关键结论;高年级则在“天坛里的中国密码”项目式学习中践行责任担当,实现研究倡导的“习惯向价值迁移”目标。校本课程《文明细节人人用》更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由学生担任“小导演”“小演员”,演绎真实校园场景,成为习惯教育的鲜活教材。
“景泰榜样”评选体系的迭代,是研究落地的点睛之笔。研究团队发现“同伴激励更具感染力”,于是将评选全程交由学生主导:从“习惯小达人”月度提名到“年度榜样”事迹宣讲,从设计“点赞卡”到拍摄成长故事,每个环节都源自学生创意。一名六年级学生说:“看着榜样同学从‘忘带文具’到‘整理能手’的变化,我读懂了坚持的意义。”这种源于研究的激励机制,让榜样不再遥远,而是身边可学的成长样本。
![]()
![]()
研究的深度推进更激活了家校社协同合力。基于“习惯养成需场景延伸”的研究结论,学校联动家长思政导师团开发“亲子习惯任务卡”,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联合天坛公园等实践基地开展“榜样实践日”活动,让学生在文物保护、志愿服务中深化习惯养成。这种“校园+家庭+社会”的育人矩阵,正是研究中“多维场景浸润”理论的成功实践。
如今,研究成效已在校园各处显现:课堂上“倾听小博士”专注投入,走廊里“文明小标兵”主动问好,劳动课上“巧手达人”各显神通。学校不仅获评北京市校本课程先进校,其养成教育研究成果更成为区域交流样本。正如校长所言:“系统研究让我们读懂孩子,‘景泰榜样’让好习惯有了模样,这就是幸福教育最扎实的底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