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零碳园区规模化“元年” 进博会重磅报告献策产业绿色转型

0
分享至

东方网记者王佳妮11月7日报道: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零碳园区已成为产业绿色升级的关键抓手。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上,施耐德电气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发布了《2025零碳园区行业影响力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中国零碳园区的建设提供了系统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参考。


园区是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的重要载体,其绿色低碳转型被视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强有力抓手。正如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尹海涛在《报告》中所指出的,零碳园区好比一个“能源微生态”,通过部署分布式微电网,推动用能结构转型并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是加速能源深度转型最重要、最落地的路径。本次《报告》正是基于此前发布的《零废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指南与评价体系》的落地实践,旨在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为零碳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智慧支持和实践参考。

然而,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规模化发展并非坦途。《报告》坦诚剖析了零碳园区在实践中面临的“商业难闭环、技术欠成熟、路径不清晰”三大挑战。零碳园区初期巨大的投资规模和漫长的回收周期,对开发主体构成沉重财务压力。同时,不同园区在自然禀赋和行业属性上的巨大差异,对技术路径选择提出了定制化要求,而许多关键技术仍处于商业化早期,缺乏经济可行的规模化应用方案。此外,定制化解决方案和能源市场机制的不明确,也进一步抬高了专业门槛和落地难度。

针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推进零碳园区规模化发展的两大核心发力点:技术创新和生态协作。在技术层面,通过AI赋能可实现暖通系统10%以上的能效提升,部署直流架构能提高7%以上的能源传输效率,而源网荷储协同运作则能有效优化需量电费,共同为园区创造更为丰厚的经济收益,破解商业闭环难题。在生态协作层面,《报告》强调零碳园区是“自上而下机制设计”与“自下而上场景优化”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园区管理方、企业、专业服务商和学术机构构建协同生态,通过机制创新明确权责,以技术整合破解专业难题,最终推动零碳园区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普及”。

《报告》还深度解读了优秀实践案例,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其中,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作为获评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灯塔工厂”的典范,通过AI驱动生态设计、开发闭环二氧化碳跟踪平台以及部署机器学习模型等创新举措,短短两年内成功将范围1和范围2碳排放量减少90%,水资源使用减少15%,展示了技术可模块化、经济可盈利、模式可扩展的零碳转型路径。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古月表示,零碳园区的价值已远超减排本身,它既是落实“双碳”目标的“主战场”,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重构产业绿色竞争力的“新引擎”。未来,施耐德电气将持续以创新驱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依托技术与实践经验,与各界伙伴共同加速中国零碳园区建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纵相新闻 incentive-icons
纵相新闻
做有纵深的世界万相
37418文章数 22574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