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维与生命宇宙论》是一部企图“把难题放回它本来的尺度上去看”的书
它要回答的问题不是某一种具体生命现象为何发生,而是——生命为什么在这个宇宙里“可以发生”?它提出:如果我们一直在物质—能量—化学进化这一条狭窄通道里兜圈子,就很难真正触及“生命为何可能”这个根本前提;必须把生命问题重新嵌入一个更高的思维维度、一个包含“天人合一”“宇宙整体性”“意识层级”的大框架里审视,生命的宇宙机理才能被看见。
![]()
书的一个鲜明起点,是抓住了1988年75位诺奖得主在巴黎的那句提醒——许多困扰现代科学的难题,可能要到2500年前的中国古文化宝库中去找钥匙。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古今拼盘”,而是有意识地做了一次跨向度的对接:一边是现代宇宙论、系统论、整体观,一边是中国哲学里的“天人相参”“一以贯之”“气化生成”。他把这两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话语体系,放进“大的意识架构”里,视作同一条认识链条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说法,从而提出“生命宇宙论”这一条可以贯通二者的中轴。换句话说,本书要做的不是给宇宙再添一条设想,而是给我们对宇宙的“思维方式”再添一层维度。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纯哲学、纯宇宙学的抽象层,而是把“生命宇宙论”反向照进两大最接地、也是最难说清的领域:医学与美学。他指出,医学之所以会在技术上进步、在人道上反复,是因为它常常只在“人—病”这一局部系统里思考,很少把“人—生命—宇宙秩序”作为连续整体来理解;如果把人放回宇宙的大背景,用合乎“天道”的方式来理解生命运作,那么医学的价值排序、医者的角色乃至诊治的伦理边界都会被重新安置。同理,美学为什么几百年都在“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关系”里打转?作者认为症结在于少了一条宇宙论的根——没有把“美”看成宇宙生成的表现形态之一。只有当“美”被放回宇宙的生成结构之中,美学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如果你对下面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感兴趣——“生命的发生是不是有一条更高阶的逻辑?”“中国古典的天人合一究竟能不能和现代科学说到一处?”“医学的根基究竟在人,还是在宇宙里的那条‘生命秩序’?”“美为什么会让人感到通达、甚至‘返本’?”——这本《大思维与生命宇宙论》会是一把比较少见的钥匙。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一个解释框架,更在于提醒我们:有时候问题之所以久攻不下,原因不在于材料不够,而在于我们一直在用过窄的思维口径看一个本来就属于“大思维”的题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