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很多欧美人过去看亚洲人,也因为接触少,容易产生“脸盲”的感觉,觉得亚洲人都长着黑头发、黄皮肤、杏仁眼,忽略了咱们之间巨大的细节差异,比如脸型是圆是方,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鼻子是小巧还是挺拔,气质是温婉还是清冷。
历史这根线,也在这幅审美画卷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从大概明朝中后期开始,随着欧洲传教士和商人的东来,西方人对东方产生了复杂的印象。
![]()
一方面觉得神秘、富庶,像马可·波罗游记里描绘的那样;另一方面,在近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伴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又滋生了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优越感,认为他们的文明、甚至相貌都是“更先进”、“更优越”的。
这种思想残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审美判断,使得欧美人的长相在某些历史时期被默认为“全球标准”。而亚洲人的长相,则可能被视作“他者”,甚至被贬低。这种历史包袱,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甩干净的。
![]()
科学上也给这事儿提供了证据,有心理学家研究过面孔感知的“其他种族效应”,就是说人们识别和记忆自己种族面孔的能力,通常比识别其他种族面孔要强。
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脑子里储存了海量的本族面孔数据,处理起来轻车熟路。而对于其他种族的面孔,数据库没那么庞大,处理起来就稍微费点劲,容易关注整体特征而忽略细节。
这就好比一个资深东北菜厨师,能尝出不同人家做的锅包肉汁水调料的细微差别,但一个初来乍到的老外,可能只觉得都是“酸酸甜甜的炸肉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