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友说
“栖友说”是云栖号特别推出的专访栏目。在这里,我们记录每一位“栖友”与云栖大会的独家记忆,呈现他们对云计算和AI趋势的独到见解,也听见来自一线实践者与深度观察者的真实声音。
资深栖友见证云栖十一年,
云与AI领域发展迅速
杭州雅顾科技有限公司CEO 鲁力
作为资深栖友,鲁力从2015年开始参加云栖大会,今年已经是第11次参加云栖大会。他回顾2015年,云栖大会尚在临时搭建的场地中举办,条件虽简,却极具开创性地为行业从业者搭建起一个交流与碰撞的平台。“如果没有云栖大会,整个行业对云计算的理解没有那么深,这么多人就没法聚在一起。如果没有云栖,中国的云计算发展不会这么早到来。”云栖大会不仅是技术展示的窗口,更在无形中推动了整个行业对云计算的共识形成与实践落地。
谈及对于云与AI的印象,他表示:在云计算与AI技术演进的道路上,早期使用者多为直面业务痛点的互联网企业。2013年阿里云开启商业化进程后,这类企业率先试水,而传统行业则普遍持观望态度。直到2017年左右,“SaaS”概念逐渐清晰,行业内外才意识到自身已身处云计算浪潮之中。随着安全、稳定性等问题逐步被解决,“上云”从一种尝试逐渐转变为“降本增效”的共识,进而反向推动了企业业务模式的转型。
近两年来,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转型契机。而今年,外界对人工智能在各场景中实际应用的关注度仍在持续升温,也进一步反映出技术落地已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
![]()
一位“栖友”的九年见证:
技术落地与生态融合成为主旋律
中路智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武立忠
自2017年起,武立忠已连续九年参与云栖大会,亲身经历了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从探索到成熟落地的完整周期。在他看来,与早期一些应用尚显生硬相比,今年大会展示的技术方案更贴近真实业务场景,尤其在AI应用的成熟度与实际推动力方面表现出显著提升,展现出更强的产业价值。
谈及云与AI的发展趋势,他认为云计算是支撑AI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为其提供了必需的算力资源。在此领域,阿里云的建设获得了用户的广泛认可。海量开发者汇聚形成的力量,显著加速了AI技术的创新与普及。当前,以大模型(如通义千问、万相等)为代表的技术已催生出众多优秀案例,正深刻改变工作与生活方式。他特别强调,AI技术必须与企业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并期待通过多方合作,最终实现客户价值与技术落地的双赢。
面向未来,他期望云栖大会能进一步扩大AI生态圈,汇聚更多行业的优秀实践案例,并建议对已有的成功应用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推广,以加速技术在全行业范围内的普及与深化。
![]()
![]()
云基础设施完善,AI拐点显现
上海沛塬电子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高山
高山对于云栖大会的关注由来已久,他每年都会来云栖大会关注应用层的展示。虽然他工作主要集中在IaaS的存储计算方面,但他认为所有对底层技术的需求,最终都源于上层的应用需求,正是这些需求构成了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参会了解应用层面的进展,能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业务端对数据和处理能力的具体要求。
在谈及云计算与AI领域的变化时,他认为当前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行业正处在一个需要找到关键“拐点”的阶段。他将此形象地比喻为“一份板面本身还不错,要加什么菜码”,一旦那个拐点出现,它将自然地引领行业前进。但从现状到达那个拐点,则需要持续的技术与实践积累。
他指出,去年算是AI的一个“热身”,其实迹象早已显现。他回顾道,在2018年观察时,阿里的GPU计算服务器规模还只有两千多台,主要服务于特定业务,但和今日已不可同日而语。在他看来,算力本质上就是“智力”,行业已经亲眼看到,如何通过对海量知识数据进行大规模计算,使机器变得智能。今后AI将更加深入各行各业,重塑各行业的业务模式与效率提升路径。
![]()
与时代同行,
见证AI浪潮的觉醒时刻
AIFun社区联合创始人 余知权
在云栖大会12万参展观众中,余知权的身影显得格外熟悉。作为多年深度参与云栖大会的“老朋友”,他回忆道:“我第一次参加这个大会的时候,它还不叫‘云栖大会’。但那种对技术的纯粹热爱、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从那时起就已深深扎根。”
作为一名技术出身的行业深耕者,他始终对云栖大会这样国内顶尖的技术盛会抱有深切期待。“现在的AI,早已不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功能,甚至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余知权说道,“它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是一场堪比十几年前移动互联网革命的划时代变革。它将彻底重塑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
在云栖大会展区见证了前沿AI技术的应用,并直接接触了技术前沿,余知权表示:“只要云栖在,我一定年年都来。因为这里,永远站着离未来最近的地方。”
![]()
AI在人力资源业务中的落地
和一些思考
重庆万友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主管 廖玥笙
廖玥笙主要分享了大模型在简历筛选和人岗匹配中的一线实践经验,及AI面试与智能考评的技术瓶颈。他表示,大模型在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核心应用,在于将非结构化的简历文本转化为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通过混合检索 + 大模型实现需求匹配"。
例如,通过识别候选人工作经历中的公司名称,并结合行业背景推断其所属领域如汽车等,模型能够实现人岗匹配的自动化初筛。这一技术尤其适用于制造业等对行业经验要求明确的岗位,能有效提升招聘效率,减少HR的人工判断时间。
但他也表示在AI数字人面试、智能监考与自动阅卷等其他场景的实践并不如想象中简单。据介绍,此前曾尝试引入AI数字人进行面试,但因当时大模型存在响应延迟、语音合成机械感较强、交互自然度不足等问题,实际体验未达预期。尽管AI面试能显著降低大规模招聘的场地与人力成本,但目前技术成熟度尚不足以支持进一步推广。在考试场景中,相关的AI应用构想也因技术精度与跨行业理解能力的限制,仍处于观望阶段,还需进一步探索。
![]()
正如一位位“栖友”所亲历的那样,云栖大会的历程,恰恰是中国云计算与AI产业发展的缩影。当算力成为智力,数据成为燃料,这场持续了数年的观察与奔赴,早已超越了技术本身,它关乎如何将创新的活水,引入千行百业的土壤,并最终滋养一个更具智能的未来。
抽奖专区
快来积极参与互动,就有机会赢取超值好礼!来评论区讲述你在2025云栖大会的精彩故事和难忘经历,点赞top 1即可获得“AI智能语音对话毛绒玩偶”1只。
本轮抽奖截止时间:2025年11月13日23:59分,获奖名单将于11月14日栖友说文章后公布。
奖品
![]()
针对3岁+的儿童研发的智能语音陪睡玩偶,
能识别情绪、解答问题。
从PPT到生产力,
企业Agent如何真正落地?
欢迎点击下方预约直播,共探企业如何高效迈入智能新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