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4个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保护再审典型案例,包括3个刑事案例和1个民事案例。最高法表示,本批典型案例的发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专心创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唯有市场规则明晰、法治保障扎实,民营经济的活力才能充分迸发、愈发澎湃。此次最高法出台再审典型案例,针对一些不当裁判精准“纠偏”,通过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准确把握政策界限,既有力维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正当权益,更以务实之举为营商环境优化注入法治动能。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街边小摊小贩、扬帆出海的跨国企业,还是手工生产的小作坊、智能制造的流水线……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每一条赛道上,法治始终如影相随,恰如一把尺子,校准企业发展的航向、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唯有坚守合规合法经营底线,企业方能行稳致远、活力迸发,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健康茁壮成长。
不可否认,现实中仍有一些现象亟待警惕:一次不合理的查封冻结,一处对法律条文的解读偏差,都可能让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遭受损失、发展受阻。不止最高法发布的再审典型案例,今年上半年颁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更以严谨周密的制度设计向世人昭示:法治是市场的“必需品”。对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言,法治既是保驾护航的“护航舰”,更是其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最高法通过发布再审典型案例,还当事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以公道,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足以照见用法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的决心和力度,让社会公众和经营主体看见依法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诚意。
在此次最高法公布的再审典型案例当中,人民法院严格把握刑事犯罪的认定标准,准确划定罪与非罪界限,切实维护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同时,准确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防止和纠正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纠偏校正、有错必改,最高法的种种举措,不仅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纠错、依法保护的原则,也彰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底色,以及深入肌理的自我纠错、制度修复能力。让企业家相信错误可以得到修正,让市场确信规则更加透明,这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心基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经济互为表里、共生共荣。“纠偏”即是最好的“撑腰”。秉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准则,以兼具力度与温度的公平司法赋能民营企业发展,用民营经济蒸蒸日上的生动实践,彰显法治建设的丰硕成果,这份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终将书写社会进步的崭新篇章。(朱绍岳)
来源:新华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