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洁清这个人,出生在1912年10月的河北霸县,那时候地方上还挺乱的,她家算是当地有点名气的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的秀才,母亲在学堂教书,家里十个孩子,个个都受过教育影响。霸县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她从小就接触到那些救国救民的念头,主要得益于姑姑张秀岩。张秀岩是老革命,早年就投身地下工作,拉着家里人一起干。张洁清排行老七,从小看着兄姐们一个个出去做事,她也跟着沾光,1920年代末就开始上学,先是北平师大附小和附中,后来转到市立女一中,再考上国立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一路读到本科毕业。
1930年,她刚进学校,就开始接触革命圈子,加入了新兴剧社和师大生活社,还参与左翼作家联盟。这些组织让她从书本知识转向实际行动,她写短文、分发材料,慢慢融入地下网络。1933年冬天,她在街头活动时被国民党抓了进去,关了几个月才出来。那段经历让她更坚定,1934年毕业后,她没急着找稳定工作,而是去天津培才学校当教师,利用这个身份做掩护,继续传递情报。
1935年春天,她正式接了姑姑张秀岩的联络任务,当交通员。那时候彭真刚从监狱出来,两人通过接头认识。张洁清负责传递消息,每次见面都得小心翼翼,她学会了用眼神和手势交流,避免多言。1936年6月,她入党了,仪式简单却庄重。从那以后,她的工作越来越重,抗日战争爆发后,她转移阵地,跟着组织南来北往。她的家族背景其实挺复杂的,张家有官宦血统,但她选择了这条路,没后悔过。
![]()
到1939年,她已经二十多岁,组织安排她去晋察冀边区党校学习。那地方条件苦,山里土路,她拖着行李上坡下坎,却没想到彭真也在那儿当校长。两人重逢后,工作上配合默契,她负责学员事务,他管大局。那些日子,两人通过日常接触加深了解,她帮他整理笔记,他给她讲党的方针。
![]()
彭真和张洁清的结合,发生在1939年底,那年她27岁,他比她大10岁。婚礼在边区土屋里办的,没酒席没鲜花,就几个战友见证,简单得像日常会议。但两人从1935年相识起,就在工作里磨合了四年,彼此知根知底。彭真出身农民家庭,瘦高个儿,稳重可靠;张洁清是书香小姐,却不娇气,两人背景不同,却在革命中找到共同点。结婚后,她继续当他的帮手,边区生活苦,她管后勤,缝衣补被,照顾新生儿。
他们生了四个孩子,长女傅彦是1940年代初生的,其后是傅锐、傅洋、傅亮。傅锐后来成了核电专家,傅洋钻研法律,傅亮做企业,傅彦当职业经理人。孩子们都争气,但教育上张洁清管得严,她常说家里是慈父严母。1949年北京解放,彭真当上市委书记,她没闲着,直接做了他的政治秘书。办公室里,她分类文件,提醒日程,从不把私人感情混进去。彭真对她要求高,规定家人不准随便碰他的东西,她严格遵守。
新中国成立初期,她还参与妇女工作,帮着组织会议,推动识字班。家里四个孩子,她分身顾得上,一手拉扯大。傅彦后来回忆,母亲从不松懈教育,课余还教他们礼仪。彭真工作忙,她就顶上,煮饭带娃两不误。1950年代,她随他南下视察,火车上整理地图,讨论方案。她的角色不光是妻子,更是伙伴,帮他分担琐事,让他专注大事。
![]()
到1960年代,两人一起面对考验,在秦城监狱关了七年。她腿伤旧疾复发,走路不便,但他总扶着她。出狱后,1978年她恢复工作,继续协助事务。彭真晚年身体差,1991年脑血栓,她守床喂药。1997年4月彭真去世,她握着手安排后事,井井有条。
2015年5月27日,她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葬礼在八宝山,傅彦最后告别,贴额头久久不舍。她的离去,结束了一个时代,但留下的,是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