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范珊珊
无人化运维,不仅是新能源场站的技术升级,而且是一场重构行业逻辑的革命。
在宁夏吴忠市的戈壁深处,风沙掠过百米高的风电机组叶片,一架无人机从机巢起飞,沿预设航线掠过3200个巡检点位;四足“机器狗”踩着“防滑鞋”穿梭于升压站,红外镜头捕捉着设备接头的细微温差;继电保护室内,挂轨机器人携着“工业听诊器”,监听着主变压器的运行脉搏。这是我国首个L3级新能源无人场站——三峡能源宁夏同利第三风电场的日常,也是中国风电运维迈向“无人自主”的缩影。
2024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5.21亿千瓦,但“重建设、轻运维”的痛点日益凸显:偏远场站的恶劣环境、高企的人力成本、专业人才的断层,正制约着风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能源行业正加速迈入以人工智能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随着行业规模化发展的持续推进,新能源场站的运维质量对发电效益的影响日益显著,精益化运维已成为行业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
在此背景下,无人化运维不仅是新能源场站的技术升级,而且是一场重构行业逻辑的革命。
戈壁突围
“以前检修,我们得背着20多斤重的工具包,在戈壁里徒步几公里,爬上百米高的风机,一天下来只能巡检3~4台设备。现在,一台无人机就能包揽数千个巡检目标,误差率不到5%。”曾在传统风电场工作8年的三峡能源宁夏分公司副检修长李旭强回忆道。如今其已转型为“算法牧羊人”,在30公里外的检修中心,远程遥控300多个智能设备监管全场站。
传统风电运维的困境,在偏远地区尤为突出。中国70%以上的风电场分布在戈壁、草原、海上等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宁夏戈壁的年风沙日超100天,冬季低温可达-25℃;海上风电场则面临着高湿度、高盐雾的侵蚀。这些环境不仅让人工巡检效率低下,而且潜藏着高空坠落、设备冻伤等安全风险。
更严峻的是“人力困局”。一个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传统风电场,需要配备10人左右的运维团队,但年轻人对“常年驻守偏远地区、高强度体力劳动”的接受度越来越低。
数据显示,风电运维人员年均流失率超过20%。而企业培养一名熟练运维人员,需投入超10万元、耗时2~3年,人员流动带来的隐性成本居高不下。
无人化运维的出现,恰好精准破解了这些痛点。在同利第三风电场,5000多个巡检点位被智能设备“承包”:无人机负责风机叶片、线路杆塔的高空巡检,通过AI算法识别裂纹、腐蚀等缺陷;机器狗凭借激光定位系统,在室外设备间精准穿梭,实时传输表计数据与温度异常;挂轨机器人则深入室内,搭配双光谱摄像机与工业听诊器,实现对主变压器的“全维度体检”。
所达到的成效立竿见影——该场站巡检工时减少3000多小时/年,设备故障响应速度提升80%,安全性提高3~5倍,综合人效提升超27%。“以前每月至少要去场站20天,现在最多1次,还能远程处理90%以上的预警。”李旭强说。这种“人退机进”的模式,正在重新定义风电运维的工作形态。
技术攻坚
无人化运维的背后,并非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一套融合了硬件、算法、数据的复杂系统。在同利第三风电场,能够抵御风沙、低温的“秘密武器”,是三峡能源联合金风科技研发的“云边端”三级架构协同系统。
“云端”是整个系统的“大脑”,汇聚了全国数十座风电场的运维数据与算法模型。通过机器学习,“云端”会持续优化故障识别精度。例如,针对宁夏戈壁的沙尘场景,算法会自动调整图像识别参数,过滤沙尘干扰;针对冬季低温,会提前推送设备保温预警方案。“相当于让每个场站都能共享全国的运维经验,避免‘重复踩坑’。”三峡能源宁夏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张特明解释道。
“边端”则是“大脑”与“手脚”的桥梁。它既可以接收“云端”的指令,转化为适合现场设备的操作方案,又能将现场数据进行本地化处理,减少向“云端”传输的延迟。在风沙导致网络信号不稳定时,“边端”甚至能独立完成巡检路线调整、简单故障判断,确保运维不中断。
“端侧”作为现场感知与执行层,涵盖风电场现场的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是数据采集的“感知触角”。其核心职责是采集现场实时数据,如设备运行参数、环境状态等,并将数据精准传输至边端,为后续分析、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是整个架构的数据来源基础。
算法的“进化”同样关键。工程师们通过两种方式突破:一是“模拟训练”,生成数万张沙尘、逆光、雨雪场景的图像,让算法反复学习;二是“实地迭代”,将每次设备故障的数据反馈至“云端”,优化识别模型。最终,设备识别精度从初期的75%提升至90%以上。
“无人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适应性’——既能应对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又能适配不同品牌、型号的风机。”金风慧能副总经理马辉表示。目前金风的无人化解决方案已覆盖风机、光伏、集电线路、升压站四大场景,可根据场站需求定制化调整。“无人化并非统一模板,而是根据各电场的管理侧重差异化定制。比如海上风电场,我们会给设备加装防盐雾涂层,优化无人机的抗风能力,让系统在8级风中也能稳定作业。”
行业重构
同利第三风电场的成功,让风电行业看到了无人化的潜力,但要从“样板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仍需要跨越标准缺失、成本控制、人才转型三道关卡。
此前,新能源无人化领域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不同企业对“无人化等级”的定义不同,有的将“少人值守”称为L3级,有的则要求“完全自主运维”;设备接口、数据格式也不统一,导致甲企业的无人机无法接入乙企业的系统。这种“碎片化”状态,制约了技术的推广。
为打破这一局面,行业龙头开始主动牵头制定标准。2024年,金风科技联合三峡能源、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发布了行业首个《风电场运营智能化水平分级规范》,明确将运维分为L1(纯人工)、L2(少人化)、L3(无人化)、L4(自主化)四个等级,并细化了每个等级的技术要求。三峡能源总结实践经验与技术路径,近日发布了《智能场站规范化建设推广白皮书》,系统阐述了智能场站建设的转型需求、体系架构、技术方案、实施路径和发展前景,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规范化建设范例,而且为无人化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标准的落地,让无人化从‘非标定制’走向‘标准化产品’。”张特明表示。目前,三峡能源已在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山西等地投运了多个新能源无人化场站。
成本控制是另一大关键。随着规模化应用与技术迭代,成本正快速下降。据三峡能源与金风专家团队测算,在理想状态下,若某区域内有5座5万千瓦新能源场站,依托该系统进行区域级L3无人化改造后,全域可比传统人工场站节省20人,人机效能提升至1.67万千瓦/人。
“未来硬件成本大概率会有较大幅度下降。当前所用的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均从通用场景演变而来,尚未针对风电场场景定制开发,部分功能虽已设定,但实际未得到使用,造成功能冗余与成本浪费。随着定制化设备的研发,冗余问题将得到解决,硬件成本有望显著降低。”马辉解释道。
人才转型也在同步推进。传统运维人员需要从“设备维修者”转型为“系统管理者”,掌握算法优化、数据分析等技能。三峡能源为此搭建了“线上+线下”培训体系:线上通过模拟系统让员工练习故障判断,线下在检修中心设置“算法实验室”,允许员工调试巡检路线与识别参数。“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系统会自动生成设备健康报告,我们只需要聚焦异常数据,工作更精准、更有技术含量。”李旭强说。这种转型,让不少老员工重新找到了职业价值。
2025年,三峡能源将迈出关键一步——将无人化系统应用于海上风电场。相比于陆上,海上风电场的运维难度更大:设备故障维修需要依赖专业船只,单次出海成本超10万元。而无人化技术的介入,有望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风电运维无人化的意义,远超行业本身。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中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将持续增长,运维需求也将呈指数级上升。“未来的风电场,不仅是发电站而且是数据站。”张特明认为。随着无人化技术的普及,风电场产生的设备数据、环境数据将成为宝贵资源。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既能优化运维方案,又能为风机设计、电网调度提供支撑,形成“数据驱动能源发展”的新闭环。
不止于风电,无人化解决方案可复制到光、储、氢等多能融合场景。无人化不仅能保障新能源场站的高效运行,而且能释放大量人力,推动能源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从宁夏戈壁的第一座新能源无人化场站,到未来遍布海陆的智能运维网络,风电运维无人化的革命才刚刚开始。这场革命不仅正在重塑风电行业的运维逻辑,而且为中国能源利用和生产力关系升级写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注脚。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tg@inengyuan.com
“十五五”规划建议: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碳“双控”转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