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城日报》2025年11月07日02版
在吉林市,“东大滩”曾是人们熟知的一个地名。“东大滩”指的是昌邑区主城区南侧的滨江地带,因位于老吉林城之东,且为平缓的江滩地貌而得名。在史料记载中,“东大滩”见证着吉林城东关江岸地区开发的悠悠往事。
![]()
东大滩江岸
一
“东大滩”位于老吉林城东莱门外。清代中期以前,除邻近城门处的关帝庙、江神庙、龙王庙、先农坛、神祇坛、社稷坛略显热闹外,自松花江分岔出二道江开始(分岔口在今天津街南端),江岸以北皆为近郊农田,人烟并不稠密。光绪七年(1881年),时任吉林三边(三姓、宁古塔、珲春)防务督办的吴大澂,获准在“东大滩”的东端修建东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工业机构——吉林机器局,古老的“东大滩”迎来发展的契机。
当时,虽然清廷对吉林机器局的建设非常重视,吉林机器局本身也修建得坚固、壮丽,但配套的道路建设十分滞后。由东莱门到吉林机器局,只有数段曲折土路首尾交错,贯穿在“东大滩”江岸边崎岖的高坎上。日本人菊地节藏在《满洲纪行甲种本》中记述,由吉林城通往吉林机器局的土路“泥泞不好走”。他在1885年参观吉林机器局之后,返回吉林城时,采用的是乘船的方式。
自清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东北封禁政策的逐步松弛,大量关内移民涌入吉林地区,为吉林地区的开发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难题。等到吴大澂筹边时,封禁政策被招垦政策取代,闯关东民众迁抵吉林城的数量猛增。吉林城经济日益繁荣,移民除农耕之外,有了更多的从业选择。当时,吉林城新兴的行业中,木材业是最兴旺的行业之一。吉林城东的“东大滩”,逐渐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木材集散地。
![]()
东大滩木场
二
从清代开始,每年深秋之后,吉林城内各大木商会便开始组织伐木人员,在“把头”的带领下,陆续逆江进山探验“山场”。至冰天雪地时,“把头”们组织起爬犁队,备足食品、防寒衣物、伐木工具,率众抵达采伐点。整整一冬天,伐木工人在采伐点砍伐木材,在开春前,将木材运至江边“归楞”。当冰雪消融、春江溢水时,放排人将原木打上烙印标号,编排下水,流放到宽阔平稳的江面,再结成大筏木排,同时,还要在木排上用木板、树皮搭成防风雨棚,起锅灶,待到吉日良辰,将木排放流。放排人在木排上轮流执竿撑舵,日夜兼程,穿山越岭,顺江而下,直至将木材运送到吉林城集散。
滔滔松花江水,过温德河口后,北侧江岸逐渐变陡,进入吉林城后,江岸不必修筑城墙,仅凭水和江岸的落差,即可实现防御功能。也正因此,来自松花江上游的大宗木材,并不适合在水急、岸陡的吉林城区靠岸集散。相比城内,经过“洄水湾”后,松花江快速转弯,并逐渐减速,流经东莱门外的江段时,滩平、水缓、江面开阔,是木材的天然靠岸地。于是,一叶叶木排在西关外木税局办好验看手续后,便被流放到东莱门外的“东大滩”靠岸,由骡马拖拽出水。
清末民初,作为木材集散地的“东大滩”已经十分兴旺热闹。此处既有“坐地”的储木场主,又有大批经营木材、木料的木商。据《昌邑区志》记载:江滩上坎,有双盛远、同聚福、聚盛等10余家木铺,各木铺积存的木材像小山丘一样,垛垛毗连。其迤东迤北为街市,有粮米铺、饭馆、小吃铺。坎下江滩上,人来马往,拖拽靠岸的原木出水。等待上岸的木排,沿江边左侧,一直停驻到上游的兰旗屯,覆盖江面长达5公里余。坎上木铺的锯木声、原木归垛的号子声,与坎下拖拽原木出水的人喊马嘶声,交织起伏。
从清代开始直至民国初期,漫江的木排与春风一起到来,一年年循环往复,木材业在“东大滩”牢牢扎根,兴旺发展。当年,在“东大滩”西端,吉林地方政府曾设立过木税分局。松江林业公司(后演变为永衡林业公司)、鸭绿江制材、大隆公司、大二商会等知名制材企业,也相继在此集聚。1937年后,放木排的景象成为历史,但“东大滩”西侧的制材业并未受到影响——火车专运线替代了江上的木排,继续为这一区域的制材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原料。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建成吉林省著名的林业企业——吉林市制材厂。
三
从清代晚期开始,由东莱门沿江岸东去的土路,开始被民众称为“大滩街”。这条路即如今江湾路的前身。最初,大致与松花江平行的“大滩街”并不宽,也不平坦。得益于“东大滩”制材业的发展,在“东大滩”中部地区,土路两侧的江畔农田上出现了许多民居。这些民居有老式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落,也有条窗拱门装饰的“洋楼”。在如今昌邑区八小东侧,“大滩街”出现了一个分岔,北侧的岔路被叫作“安贤街”。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曾有一座高悬“进士第”匾额的院落——吉林城东关有名的“张进士府”。
![]()
张进士府旧址
清代晚期,东北地区开禁后,大批冀、鲁、豫移民迁入吉林城。河北昌黎县人张际昌携带家人逃荒到吉林城后,落脚在昌邑屯。张家“事稼穑、丰五谷”,亦“知诗书,达礼义”。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际昌之子张光鼐中己丑科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考中戊戌科进士,是吉林城历科进士及第者中年龄最小的。按照当时的规制,张光鼐考中进士后,便在“东大滩”翻建旧居,造起一座“进士府”。
张光鼐为人耿直,做官清廉。受张家良好家风影响的还有张光鼐的两个侄子——张玉琇(亦名张于修,后改名张克威)和弟弟张玉玢(亦名张于滨、张渔滨)。两兄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哥哥张玉琇在美国勤工俭学,后回国参加抗日斗争,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筹建了沈阳农学院;弟弟张玉玢作为共产党在吉林城发展的第一名共产党员,曾让“张进士府”成为共产党在吉林城的第一个通讯站。
在安贤街路北高大夫(高积善,吉林市最早的西医医院“高大夫医院”的创立者)住宅,1922年,设立了一所教会学校,1928年,学校定名为“文光中学”,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操场。在新教学楼落成典礼上,著名书法家史函为学校题写了“文光中学校”匾额(史函是清代举人,民国时期任吉林省高等法院院长)。文光中学的许多毕业生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该校为吉林市第三中学的前身。
![]()
文光中学师生合影
四
九一八事变后,安贤街南侧的“大滩街”路段改称“江沿街”,安贤街则成为“大滩街”的新路段。这条路蜿蜒向东,邻近东局子(吉林机器局)土围子,会看到路北高冈处有一片古老的坟地。坟地面积很大,既有随意掩埋的土包,也有坟前竖着石碑的大墓。由于坟丘间有许多石碑横七竖八地倒放,故而“东大滩”的东端区域得名“倒石碑”。
关于“倒石碑”的得名还有一则奇闻轶事。据传,早年间,某日,有一个闲人走到东局子西侧,无意中看到一个怪异的景象:坟地中驮石碑的赑屃(bì xì,像龟一样的神兽)正背着石碑,慢慢向松花江的方向移动。惊惧之余,闲人一声大叫。此时,赑屃正爬到路旁高冈边上,听闻喊声,石躯一颤,背上的石碑轰然倾倒。折断的石碑打在赑屃的脖子上,赑屃便一动不动了。此事被城中术士知晓,术士连连慨叹说,那驮碑的赑屃应是得了天地灵气,一旦入江,将会变成巡江的神龙,可惜被闲人看破,多年的修行功败垂成。附近的百姓闻之,便将这一带的地名叫作“倒石碑”。
新中国成立前,坟地立碑的情况并不罕见,但坟前有赑屃驮碑,是等级社会里权贵阶层才享有的特权。据附近老住户回忆,“倒石碑”地区的坟地里确实有大型墓碑,以及“石龟”“石羊”等。由此推测,一定是有一些身份特殊的亡者埋葬在这里。笔者在一份古老族谱的一页插图中发现,上面标注着昌邑屯南侧“倒石碑”地区埋葬着卓尔托、阿林保、舒敏等几位关氏的先人。据族谱介绍,此关氏是满族镶黄旗讷音瓜尔佳氏,卓尔托等人在清代时曾在吉林城、北京等地做官。
或许是邻近吉林机器局的缘故,“倒石碑”地区加速发展变化:坟地逐渐消失,代之以各类民居和店铺、作坊。1928年2月,由山东掖县宋心斋与河北临榆县陈万昌等14人集资大洋15万元,在“倒石碑”地区购置土地,开办起“吉林泰丰久火柴厂”,生产泰山牌、三羊牌和三鱼牌木杆火柴。“吉林泰丰久火柴厂”是吉林城重要的民族工业企业。
1925年,商人许秋葵在吉林城内创办东亚汽水公司,1939年汽水公司由维新街迁至“东大滩”的“倒石碑”地区。1940年(另有史志记载为1944年6月),日本人首滕治平和华人张宪文、许秋葵等7人集资,在“倒石碑”地区设立了东亚硝子公司。“硝子”是日语,意思是“玻璃”。东亚硝子公司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是给东亚汽水公司配套生产汽水瓶子。
1935年,“大滩街”被拓宽,局部被改造成砂石路面。这一变化虽是为了连通主城区与东局子,却无意中开启了“倒石碑”地区的工业发展序幕。
五
新中国成立后,为给长白山葡萄酒厂配套生产酒瓶,1954年7月在江湾路原东亚汽水公司一带,设立吉林省新光玻璃厂。1954年10月,吉林省新光玻璃厂并入吉林市松江玻璃厂,改称地方国营吉林市玻璃厂。至1985年,吉林市玻璃厂的厂区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产品以玻璃工艺器皿为主,另有防腐管件、钢管衬玻璃(1963年研制成功,为国内首创)等产品,均畅销国内外。
![]()
吉林省新光玻璃厂旧址
1955年,位于东团山子屯的吉林金华火柴厂,并入“倒石碑”地区西侧的吉林泰丰久火柴厂,在公私合营时,又被整体并入吉林市火柴厂。吉林泰丰久火柴厂遗留的厂址由新成立的吉林市纸袋厂(曾名吉林市纸塑编织厂)使用。
1958年,“大滩街”更名为“江湾路”。“江湾路”这条穿越“东大滩”的街道,将制材厂与玻璃厂等工厂串联在一起,让古老的“东大滩”洋溢着工业文明的光彩。
1966年,在“倒石碑”地区南侧设立了东风化工厂。不久后,这家工厂更名为江城制药厂。从生产红汞水、龙胆紫、碘酒等初级医药产品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厂的产品品种逐步扩大到片剂、酊水剂、原料药等60多个品种,各项经济指标均列昌邑区区属工业之首。
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大滩”西侧兴建了青年园游园。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东大滩”原有江堤的基础上,修建了现在的松江东路。进入新世纪,在松江东路与松花江之间,自青年园向东,陆续增修了国防园、吉林乌拉公园等主题游园。旧时荒莽的江滩风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
东大滩今貌
2002年3月18日,吉林市江湾大桥开工建设,其引桥穿越“东大滩”的东部。江湾路一带的城市建设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玻璃厂、制材厂、纸袋厂、文具厂、江城制药厂等工厂逐渐被迁出,厂区成为如今的路面、绿化带、居民小区。随着工业企业的淡出和法院、邮局等机构的迁入,经历一百多年的剧烈变化后,古老的“东大滩”已成为吉林市市民宜居的区域之一。
作者 | 吴永刚
图片 | 由吴永刚提供
来源:吉林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露洋 刘晓璇
初审:张文琦
复审:佟剑博
终审:佟 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