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家人抗癌,却治好了我的甲状腺结节!”说起这段经历,张阿姨至今仍觉得惊喜。
事情要从2018年说起。那年7月,张阿姨在洛阳东方医院体检时第一次查出甲状腺结节。“医生当时就建议手术切除,可我总觉得脖子上动刀不是小事,心里害怕,就一直拖着。”这一拖,就是整整七年。
![]()
七年间,张阿姨偶尔会想起脖子里的结节,但总抱着“能拖就拖”的想法,从没去复查过。
转机出现在2025年初。家里人不幸查出癌症,这个消息让张阿姨瞬间没了笑容。她每天忙着照顾病人,做饭、陪护,心里又急又疼,整个人瘦了一圈。有一次陪家人去医院,医生注意到她脖子上明显的凸起,追问她的身体状况,张阿姨才坦言:“脖子上这个包,好像越来越大了,脖子和头都感觉紧紧的。”
![]()
为了给家人寻找靠谱的中医治疗,张阿姨开始查阅资料,了解到“袁氏三联平衡”学术流派是郑州市卫健委批准的首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人袁希福老中医治肿瘤40多年,接诊过30多万患者,在当地口碑很好。2024年,“袁氏中医肿瘤疗法”还成了国家非遗保护项目。
“能评上非遗,还治好了那么多人,我就决定去看看。”2025年4月7日,张阿姨带着家人专程从洛阳赶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于袁希福院长。
陪家人看完诊,张阿姨却没有离开。她在诊室外站了很久,观察袁院长给其他病人看病——问得仔细,把脉准确,讲解病情条理清晰,连病人没说出口的担忧都能察觉到。
![]()
等到家人的药都配好了,张阿姨还是没走,直接去了分诊台:“我也想挂个号,我有甲状腺结节...”
见到袁希福院长时,张阿姨不自觉地摸了摸脖子,声音里带着焦虑:“您看,现在肉眼都能看见鼓起来了,一想到手术刀要在脖子上划,我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慌得厉害。”
袁希福院长仔细查看了张阿姨的舌苔面色(脸色萎黄;舌质淡暗,苔薄白),又把了脉(沉弦),判断她属于“肝郁脾虚,痰瘀互结型”瘿病。
“长期情绪不畅快,肝气就容易堵着,气不通就会生痰;脾胃功能弱,气血生成不足,痰湿和瘀血裹在一起,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结节。”短短几句话,说中了张阿姨这些年的状态——家里事情多,她总爱自己扛着,有委屈也不愿意说出来。
随后,袁院长给张阿姨开了方子:用夏枯草、生牡蛎、浙贝、猫爪草化痰散结,针对结节根源;用柴胡、薄荷、枳壳疏肝理气;用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和胃,促进气血生成;再用当归、川芎活血通络,疏通瘀堵。
拿着药方,张阿姨有些疑惑:“结节都4b级了,肿块这么大,怎么没开特别厉害的药呢?”
袁院长耐心解释:“‘三联平衡疗法’讲究扶正、祛邪、调气相辅相成。你面色萎黄、舌淡,这是气血虚的表现。如果这时候一味用猛药攻结节,反而会损伤正气,适得其反。现在先健脾益气、养血柔肝,把身体底子补好,后续才能更好地消除结节。治病就像打仗,得先把自家兵练好,才能有力气对付敌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阿姨慢慢感觉到身体的变化。以前总觉得浑身没劲,走两步就累,后来精神头越来越足;之前脖子总发紧,像被绳子勒着,慢慢也松快了。
2025年8月28日,距离第一次就诊四个多月,张阿姨仿佛变了个人——脸上有了血色,眼神也亮了,脖子周围的肿块明显缩小:“现在脖子上的包小多了,摸着都不太明显了,之前总觉得头皮发紧,现在也舒服多了!”
袁希福院长再次触诊,结合张阿姨的舌苔、脉象和身体感受,调整了方子。
如今,张阿姨还在坚持服药,脖子上的结节继续缩小,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回想这段经历,她感慨道:“当初陪家人治病,没想到顺带治好了自己的结节,真是意外的收获!”
张阿姨的经历,展现了中医在调理身体、治疗结节上的独特思路。它不是只盯着“结节”这个病灶,而是先找出身体的“症结”——是肝气郁结导致的气机不畅,还是脾胃虚弱影响的气血不足,再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方案。
![]()
治疗时,既用化痰散结的药对付结节,也用补气血、调肝气的药滋养身体,就像给庄稼除草的同时不忘施肥,既解决眼前问题,又改善身体的“内环境”,让结节不容易复发。
更重要的是,这种治疗方法对身体温和。像张阿姨这样害怕手术的人,不用承受开刀的风险,只需按时服药、调整生活习惯,就能在调理过程中看到变化——不仅结节缩小了,连之前的乏力、心慌、睡眠不好也跟着改善,整个人的状态都提升了。这种既治疗病症,又调养身体的方法,正是中医的特色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