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晚上,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扔出的战报,直接把当天的俄乌战场态势摊在了大家面前。
光看数据就知道,这天的战斗压根没给双方喘息的机会。
![]()
俄军一天之内发起了多维度火力打击,导弹、空袭、制导炸弹轮番上阵,最让人咋舌的是3029架“神风敢死队”无人机,硬是发动了3668次袭击,目标直指乌军阵地和定居点。
本来想,这么密集的打击,乌军防线说不定会出漏洞,后来发现是我想简单了。
当天俄乌前线总共爆发144次战斗冲突,俄军攻势看着猛,但乌军硬是扛住了,还打出了不少亮眼战果。
个人觉得,俄军这波“饱和式”攻击,其实有点像“广撒网”,看似到处都在打,实则核心目标就那么几个。
![]()
俄乌战场的战线分布一直有特点,11月4日这天更是明显。
西夫诺-斯洛博占斯基和库尔斯克方向,俄军没怎么硬冲,主要靠火力牵制。
5次空袭、10枚制导炸弹,再加上135次攻击,包括8次多管火箭系统打击,说白了就是想把乌军部分兵力钉在这,不让他们去支援其他方向。
东部顿巴斯地区才是真正的重头戏,多个方向打得不可开交。
而波克罗夫斯克方向,无疑是当天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没有之一。
![]()
俄军在沙霍夫、新沙霍夫等15个定居点,一口气发起49次进攻。
这个数字看着没概念,对比一下就清楚了,它占了当天总冲突次数的三分之一还多,俄军对这个地方的执念可见一斑。
波克罗夫斯克成绞肉场,三分之一攻势砸向这里
为啥俄军非要死磕波克罗夫斯克?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个地方是乌军顿巴斯防御体系的关键枢纽,更是东线的后勤核心。
![]()
自2024年8月起,这里就成了俄军的主攻方向,几个月下来,局部冲突累计超500次。
俄军心里打得算盘很明白,只要拿下这里,就能切断乌军顿涅茨克集群的补给线,到时候乌东防线可能就会出现缺口。
但乌军也不是吃素的,面对俄军的密集猛攻,顽强阻击的同时还打出了实效。
当天就消灭了107名俄军士兵,其中55人当场死亡,还摧毁了21架无人机、2台汽车和4台特种设备,顺带击中了2个公路运输单位和3个无人机控制点。
![]()
截至当天晚上10点,还有5个地点的战斗在持续,但乌军的核心阵地一直没丢,补给线也保持着畅通。
波克罗夫斯克的攻防战,最能体现俄乌战场的特点。
俄军靠火力优势疯狂施压,乌军则依托既设工事和巷战阵地层层化解。
俄军想靠无人机饱和攻击消耗乌军防空力量,乌军就针对性反击,重点打击无人机控制点。
![]()
如此看来,这场战斗拼的不只是兵力和装备,更是战术配合和临场应变。
东部战线打得火热,南部战线的节奏就相对缓和一些,但攻防依旧没断。
奥列克桑德里夫卡方向,俄军向叶霍里夫卡、韦尔博韦等7个定居点发动15次袭击,还对波克罗夫斯克周边实施了空袭。
胡利亚波尔和奥里希夫方向,乌军各击退了3次俄军进攻,新尼古拉耶夫卡、斯捷波韦等关键阵地都守住了。
![]()
第聂伯河方向的争夺也挺有意思,俄军3次尝试向安东尼夫斯基桥推进,每次都被乌军挫败,战线没发生任何实质变化。
个人觉得,南部战线俄军更多是牵制性进攻,想把乌军的兵力从顿巴斯调过来,但乌军显然看穿了这个套路,没轻易上当,始终把防御重点放在了东部核心区域。
除了波克罗夫斯克,斯洛维扬斯克和莱曼方向的战斗也很胶着。
![]()
斯洛维扬斯克方向,乌军成功击退俄军在塞雷布里扬卡、西韦尔斯克等多地发起的13次进攻,核心防御节点牢牢握在手里。
莱曼方向,俄军10次袭击赫列基夫卡等定居点阵地,虽然没突破防线,但有1处战斗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双方的伤亡都在增加。
顿巴斯地区自2022年以来就一直是俄乌冲突的核心争夺区,这里的每一个定居点、每一道阵地,都成了双方反复拉锯的焦点。
![]()
很显然,俄军想在顿巴斯打开突破口,乌军则要死守防线,这场拉锯战短期内恐怕很难结束。
跨域作战显神威,海防旅成乌军防御尖刀
在11月4日的战报里,乌克兰总参谋部特别表彰了一支部队第34独立海防旅,称他们“坚定地阻止了敌人”。
一开始看到“海防旅”这个名字,我还以为他们只负责沿海防御,后来才知道,这支部队早就具备了跨域作战能力。
![]()
这支部队不简单,2025年2月由第124领土防御旅改编而成。
虽然名字里带“海防”,但他们的战场足迹可不止在海边。
之前在赫尔松、扎波罗热等方向都参与过关键防御,2023年还在第聂伯河左岸摧毁过俄军弹药库,卡霍夫卡大坝溃决后,他们还参与了平民撤离行动。
11月4日这天,这支部队的表现成了乌军防御的亮点。
面对俄军的攻势,他们灵活应对,成功阻止了俄军在关键方向的推进。
![]()
个人觉得,这样的部队之所以能发挥大作用,关键在于改编后的战术调整,跨域作战能力让他们可以快速支援不同战线,成为乌军防御体系里的“机动力量”。
俄军当天的攻势虽然密集,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大量使用无人机进行饱和攻击,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命中率和实际效果有限,还被乌军摧毁了不少。
而且俄军多点进攻,分散了兵力,没能在波克罗夫斯克形成压倒性优势,反而让乌军有了逐个化解的机会。
![]()
更何况,俄军的后勤补给压力一直存在,这么高强度的攻势,持续不了太久。
乌军这边,能守住核心阵地,靠的不只是单支部队的勇猛,更多是多点协同防御的体系支撑。
各个方向的防线相互联动,一处遇袭,周边可以快速支援,避免了单一战线被突破的风险。
再加上外部持续提供的防空武器和精确制导弹药,乌军的反无人机和反击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本来想俄军集中所有力量攻波克罗夫斯克,说不定能有所突破,但后来发现,他们还是没能摆脱“多点开花”的战术误区。
![]()
分散的攻势稀释了力量,让乌军得以集中精力防守核心区域。
如此看来,俄军想靠当前的战术拿下波克罗夫斯克,恐怕并非明智之举。
后续的战场走向,大概率还是会围绕顿巴斯地区展开。
俄军可能会继续加大波克罗夫斯克的进攻强度,尝试通过巷战渗透扩大控制范围,但乌军的防御韧性摆在那里,想轻易突破并不容易。
中期来看,双方围绕关键枢纽的争夺会持续胶着,战线大规模移动的可能性不大。
![]()
从长期来看,俄乌双方都面临兵力和资源消耗的压力,战场态势或许会向“相持+局部拉锯”的方向发展。
打了这么久,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平解决冲突的诉求其实越来越迫切。
但就目前的战场态势来看,短期内恐怕还看不到停火的迹象。
11月4日的144次冲突,只是俄乌冲突的一个缩影。
![]()
俄军的密集攻势没能打破僵局,乌军的协同防御守住了关键阵地。
波克罗夫斯克的拉锯战、第34海防旅的跨域作战,都让我们看到了这场冲突的复杂性。
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希望双方能早日回到谈判桌前,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分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