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人民论坛网-学术前沿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
人类社会正迈向以人工智能为关键技术支撑的智能社会,在这一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新型社会形态中,既蕴含着技术赋能所带来的认知革新,又潜藏着技术依赖对主体性消解的风险。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情感计算、智能检测工具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其所凸显的泛在性、智能性和互动性,使公众认知方式、情感体验与社会心态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多种特征交织与内在张力共存的复杂态势。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意识与实践能力延伸的技术产物,目前仍不具备自主的价值诉求或目标导向。在其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与公众认知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构建、彼此影响的双向循环关系。具体来看,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实际应用以及媒体对其的叙事方式,不断塑造着公众的相关认知,进而影响公众态度与接受程度。另一方面,公众、媒体及各类社会群体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信任程度,也在深刻影响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方向、应用部署与政策监管路径,从而共同推动或制约其未来发展。
从物质驱动的农业社会,到能量驱动的工业社会,再到数据信息驱动的智能社会,社会形态的演进始终与技术革命紧密相连。进入智能社会,不仅意味着技术形态的迭代,而且标志着人类在信息处理与智能应用方面达到新高度。在这一背景下,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态度,深刻影响着技术治理的路径与成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我们亟须在技术快速演进中加强治理能力,弥合“认知滞后”与“控制滞后”之间的张力,在智能社会中达成人类认知与心态的匹配与平衡。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向前,在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在智能社会加速成形的今天,我们亟需回应一系列关键问题: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习惯与思维结构?如何构建积极健康的认知生态?更重要的是,如何建设有温度的智能社会,引导人工智能技术朝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方向发展?本期特别策划聚焦“智能社会的认知与心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展开深入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
![]()
智能社会的认知挑战、机遇与治理建议
摘 要: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人类认知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可能通过存在效应、认知外包、信息茧房等机制,削弱人类的注意与执行功能、深度记忆与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若科学引导,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提升人类认知能力的强大工具。面对机遇和挑战,应构建“可信任的按需学习生态”,以基于人脑规律的学习力培养为核心,减少人工智能“幻觉”、促进知识建构、训练认知能力、优化人机协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家、企业、学校与家庭多层面协同,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设计、教育干预与评估改革,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增强而非替代人类智能的赋能工具。
作 者:薛贵,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刘德建,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
中国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状况研究
——基于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的分析
摘 要: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显示,总体上中国公众对人工智能应用了解不足且分化显著,对家务机器人等实用型应用了解较多,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认知不足。在接受程度上,公众表现出较明显的工具导向,对工具型人工智能接受度高,而对社会情感关系型人工智能接受度低。中国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了解程度与接受程度呈非线性关系,工具型人工智能的中度了解者,其接受程度最高。值得注意的是,50后群体对人工智能的了解高于预期,而城乡居民对人工智能了解差异并不显著,这反映出我国数字普惠政策的成效。以上分析结果为人工智能普及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提示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完善伦理规范,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作 者:王俊秀,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情感人工智能对社会支持感知的双刃剑效应:补偿与疏离
摘 要:情感人工智能对社会支持感知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通过提供可定制、易获取的情感支持,在弥补特定群体如老年人、社交焦虑者的人际缺位、增强个体情绪管理能力、拓展社会支持可及性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情感补偿作用;另一方面,其技术本质潜藏着人际替代、情感能力退化、社会支持系统侵蚀等疏离风险,可能导致用户与现实社会联结的弱化。为应对情感人工智能带来的双重效应,需推动前瞻性、系统性的主动治理,从政策引导、教育干预、伦理设计和公众参与四个维度综合施策,构建以人的福祉与社会联结为终极目标的人本导向智能社会心态培育体系,实现通过技术治理促进情感人工智能增强而非削弱现实人际关系,进而迈向人机和谐互促的智能社会新形态。
作 者:甘怡群,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对青少年社会心态的影响
摘 要: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从“技术奇观”演进为全民参与的社会过程,对青少年社会心态的影响具有正负两面性,其社会影响构成特殊的“科林格里奇困境”,需从科学技术视角进行评估和治理。研究可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对青少年发展愿景与未来预期、价值理念与文化自信、认知能力与思维模式、情感需求与社交方式、自我认同与生命体验这五大方面的影响;并通过跨学科研究完善社会心态的学理建构,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社会心态培育和人工智能治理提供实用建议。
作 者:吕小康,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心理学系系主任
人工智能应用中的“耻感”现象及其伦理风险探析
摘 要: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在对人工智能进行积极评价的同时,也存在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现象:部分个体倾向于隐瞒、拒斥、贬低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对人工智能的用户进行否定性评价,产生人工智能应用的“耻感”。这可能会强化人工智能的污名化,引发用户的心理焦虑,从长远来看可能影响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信任与接受。为此,可从观念、制度、互动和个体四个层面对其进行伦理治理:在观念层面,应重视媒体在观念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在制度层面,应变革学术管理理念与模式,鼓励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在互动层面,为人-机协同方式提出更多的可行框架;在个体层面,直面人工智能引发的创造性破坏,在应用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进而推动营造一种更为积极合理的智能文化。
作 者:杜严勇,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人类智能体与人工智能体共生下的认知适应
摘 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而广泛地应用,人类社会迈入人类智能体与人工智能体共生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全新阶段中,作为人类成员的个体或组织,无论是在认知方式还是生存方式上,均会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因此,一方面,在人类智能体与人工智能体共生和互动的情况下,人类需调整或改变自身的认知方式和决策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作出合理行动的判断和选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体与人类智能体的协同定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提升人类独有的价值,让人类能追求自己喜欢的经历,并从中获得爱和美的体验。
作 者:郦全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选自 | 《学术前沿》杂志2025年第20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