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最近又火出圈了,不是因为车卖得好,而是因为一句话:“我们是第一次造车,所以还没学会偷工减料。”
这话乍听挺谦虚,细品却透着一股精心包装的“道德优越感”,仿佛在说:别人家的车都在偷工减料,只有小米干净如白纸。
![]()
可网友不买账。评论区直接炸锅:“伪君子一个!”“天天立人设,话术一套接一套。”
更有毒舌直言:“撞衫乔布斯、马斯克、黄仁勋你不觉得尴尬,抄保时捷、法拉利的设计你倒喊冤?”
这话难听,但戳中了小米汽车最痛的软肋:一边高举“真诚”大旗,一边干着最擅长的“拿来主义”。
雷军总爱把自己比作“理工男创业者”,强调“死磕技术”“用户第一”。发布会讲情怀,PPT堆参数,连鞠躬都成了标志性动作。
可当SU7被全网指出前脸神似保时捷Taycan、尾灯酷似法拉利 Roma 时,小米的回应却是轻飘飘一句:“这是经典设计语言的共通之处。”
![]()
翻译过来就是:大家都这么设计,凭什么说我抄?
可问题是,汽车行业百年沉淀,确实有些元素属于“通用语言”,比如流线型车身、隐藏式门把手。
但当你把整车比例、灯组轮廓、甚至轮毂造型都调得和某款百万豪车高度相似,就别怪消费者质疑:这不是致敬,是“像素级复刻”。
更讽刺的是,雷军一边否认抄袭,一边又毫不避讳地拿保时捷当对标。
![]()
发布会上直接放对比图,说“零百加速比Taycan快0.2秒”,试驾车还贴着“保时捷车主都说好”的标语。这操作,像极了考试抄了同桌答案,还非要说:“我只是思路跟他一样。”
这种“既要又要”的biaozi姿态,才是公众反感的根源。
你想借高端品牌的光环抬身价,又不想承担“模仿”的骂名;你享受“国产平替”的流量红利,又拒绝承认设计上的借鉴痕迹。
![]()
而那句“还没学会偷工减料”,更是典型的“话术陷阱”。
它暗含一个前提:行业普遍存在偷工减料。可事实呢?主流车企哪怕为了品牌声誉,也不敢在安全、电池、底盘这些核心环节“省料”。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偷不偷工”,而是有没有能力做好原创。
小米造车,起步晚、经验少,想走捷径可以理解。但捷径不等于遮掩,借鉴不等于否认。
苹果早期也学过施乐的图形界面,特斯拉也参考过丰田的生产线,但他们从不回避“站在巨人肩膀上”,反而坦然承认并快速迭代出自己的东西。
![]()
反观小米,嘴上喊着“为发烧而生”,行动上却沉迷于“为热搜而生”。发布会像科技春晚,营销预算碾压研发投入,连交付节奏都要靠“5分钟大定88898台”来制造神话。
结果呢?用户提车后吐槽异响、刹车点头、车机卡顿,社区活跃度断崖下跌,热度有了,口碑却碎了一地。
更尴尬的是,雷军总爱对标乔布斯、马斯克,可人家一个重塑手机,一个颠覆汽车,靠的是定义品类的能力;而小米至今还在“参数内卷”和“设计争议”里打转,连最基本的原创辨识度都没立住。
![]()
说到底,消费者不恨你学别人,恨的是你学了还不认,还装清高。你说“没学会偷工减料”,可如果连诚实都“没学会”,那再高的配置也只是空中楼阁。
雷军或许该明白:真正的“真诚”,不是嘴上说“我们是新人”,而是敢于承认“我们借鉴了,但正在努力超越”。
否则,再动人的鞠躬,也掩盖不了人设崩塌背后的人格分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