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瞧隔壁王大爷,70多岁了还晨跑五公里,一身汗回来,小区人都羡慕,觉得这才叫会养生。”65岁的李阿姨却不以为然,“年纪大了,还天天折腾,心脏受得了吗?”刚听完这番议论,她就收到了邻居孙大爷突发心慌、晕倒住院的消息。
医生的话让大伙儿愣住了,“运动是好事,但过度和方式不对,反而容易加速心脏损伤,尤其是某3种运动,岁数大了一定要避开。”
听到这,很多喜欢“拼”运动的中老年人不禁一惊,“难道多运动反而会伤心脏?”其实,上了岁数的人运动养生确实重要,但方式不对、强度不当、类型选错,反倒可能让心脏“吃不消”,甚至诱发心衰。
![]()
究竟该怎样运动才安全?哪三种运动,高危人群一定不能任性?是不是不运动更好?这些问题,你真的了解清楚了吗?下面我们就来系统聊聊。
不少人以为“多运动肯定比不动强”,但中国慢性病预防指南和哈佛大学健康报告都曾警示:过度或不当运动对中老年心脏,隐患甚至大于静坐。
研究发现,60岁以上人群,如果一周内高强度运动累计超1小时,心衰风险提升17.8%,而轻中度运动则可降低心脏疾病风险12.6%(数据来源:哈佛健康,2020)。
原因主要包括:
心肌弹性下降。老年人心脏像用了多年的“老水泵”,持续大负荷泵水时更易出毛病。如果突然高强度运动,心室壁压力升高,心肌供血一时跟不上,可能导致心律不齐或急性心衰。
![]()
血管硬化普遍。《2022年中国心血管健康报告》指出,我国65岁以上人群血管弹性下降率高达54%。剧烈跑步或快速变速运动时,血压大幅波动,已硬化的血管更受刺激,易出问题。
身体恢复能力变差。若锻炼后长时间乏力、心慌气短,代表心脏“报警”,说明当下运动方式对心脏负担过重。所以,运动绝不是越多越猛越好,关键在于方法、强度和类型的科学匹配。
有三类运动,对中老年心脏更易造成隐患,尤其高血压、冠心病和曾有心脏不适的老人一定要少做:
高强度持续跑步
不少老人模仿年轻人,早晨或傍晚坚持“慢跑”,但速度过快、距离过远,心率长期处于高位,会让本已老化的心脏“超负荷”,诱发心律失常甚至急性心衰。哈佛医学院2023年随访2950例老年运动者,发现每增加10分钟中高强度负荷锻炼,心衰风险增加3.6%。
![]()
团体广场大曲线舞或激烈舞蹈
看似强度不大,但相比散步,这类舞蹈节奏快、步幅大,又多有扭腰弯腿等剧烈动作,容易导致一过性心跳加速和心律失调,尤其气温骤变时风险倍增。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报告显示,广场舞比赛期间老年急诊“心脏意外”就诊率提升9.2%。
登山、爬坡等瞬时负重运动
上坡、登高等运动会让心脏瞬间“负重爬坡”,需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供血负担。气温低、氧气不足时老年人极易发生“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衰。亚洲心脏协会2021报告指出,65岁以上登山人群突发心脏事件率为3.8%,远高于同龄其他运动人群(0.6%)。
![]()
适宜、科学地运动,才能为心脏加分。中国老年心血管指南、WHO等权威建议:
以轻中度有氧运动为主
如散步、太极、慢骑、柔韧体操,每次30分钟以内,每周累计150-210分钟。身体允许的话,步行速度每分钟90-100步为宜,“慢到能说话但不能唱歌”最为合适。
避免突发、间歇性剧烈运动
不要突然加量、也不要忽强忽弱间歇拼劲。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有意识拉伸、慢慢降速。
有疾病风险者先做健康评估
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或偶有心悸、气短者,在医生指导下制订运动计划。不随意参考年轻人或身边朋友的运动量。
关注身体反馈,及时调整
运动时心跳突然剧烈加速、胸闷、气短、极易疲劳,及时停止。若身体多次出现类似警告信号,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心内科评估。
![]()
联合作息、饮食改善,效果最佳
搭配合理作息、低盐饮食,血脂、血压、心脏等关键指标同步受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