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第3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10月31日公布了最终获奖情况,河北队取得了8金15银5铜的成绩。但由于“弱省保护”政策的存在——决赛成绩前75名里,各省市的第一名可自动入选国家集训队,剩余的国集名额则依据决赛成绩从高到低依次确定(若前75名省市的第一名都在前50名中,那么前50名就是国集),国家集训队的最终名单一直拖到昨天才尘埃落定。
![]()
![]()
从最终揭晓的国集入围名单来看,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浙江以11人的入围人数独占鳌头,重庆6人、湖南5人紧随其后,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而北京、天津、吉林、江苏、福建、湖北、河南、河北等10个省市却仅有1人入围。这表明,在这些“独苗”中可能启动了“弱省保护”规则。而且不难发现,这份国集名单并非像当初金牌获奖名单那样按拼音首字母排序,很大概率是按照成绩进行的排名。如此一来,排名越靠后的选手,动用“弱省保护”规则的可能性就越大,像咱们衡水滏阳中学的陈金鑫,我猜大概率属于这种情况了。
![]()
如果这一猜测被证实,无疑从侧面反映出河北队已从化学竞赛强省“沦落”到中下游水平。三五年前,河北化学竞赛成绩还是相当出色的。同样是28人组成的省队,2020-2022年能拿到11-13块金牌,而今年只有8块;从入选国家集训队的人数来看,2020年最多,有8人入围;2022年有6人;2021-2022年有3人;而去年和今年都仅有1人入围,且今年很可能是靠“保护”入围的。再看海南,前四五年连化学竞赛的金牌都没有,今年的金牌数跟河北一样,但却有3人入选国家集训队。
![]()
有人分析,河北队化学竞赛成绩近两年“滑铁卢”与“衡水系”的落寞有关,毕竟这也是“衡水系”的优势竞赛学科。然而,“衡水系”高中在竞赛喜报方面却依然试图呈现“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例如,衡水中学实验学校取得了2金4银的成绩,却宣称银牌数量“以绝对优势高居全省榜首”。可我记得,石家庄二中化学竞赛的成绩是1金5银,请问学校哪儿来的“绝对优势”和“绝对自信”?学校比拼银牌数量,而非金牌质量,这又是什么道理?不将精力专注于提高竞赛成绩,反而花心思在“喜报”上粉饰太平,这或许也是“衡中系”化学成绩下滑的原因之一。
![]()
实际上,不仅是“衡水系”,今年河北队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全国奥数竞赛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物理队无人入围国集,化学仅1人压线入围,生物2人入围但比去年还少,只有信息学竞赛有所突破,1人获得金牌并保送至清华姚班。11月底还有数学竞赛,但历年来都是竞争最为激烈的,河北队在这一赛事中并无明显优势。因此,个人预测,今年河北省入选国集的人数可能不超过5人。
![]()
河北五大学科竞赛的成绩大不如前,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参与竞赛的人数和体量比较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在浙江,竞赛成绩在高考升学时非常有价值,尤其是在强基破格、综合评价招生中是重要参考依据,因为在浙江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大学有52所,而河北只有5所,也让河北竞赛生的升学路径相对稀缺。而且搞竞赛大多要脱产文化课,如果无法获奖就会成为未来升学的潜在“风险”,这也导致河北参与竞赛的人数相对较少,一些有天赋的选手也因各种因素对竞赛望而却步,敬而远之。
![]()
更重要的是,2026年特殊类型招生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大学科竞赛国集选手的保送原则上应与其获奖学科相对应,这就意味着竞赛生保送大部分将锁定基础学科专业,以往国集队员可以随意挑选专业的情况可能一去不复返。同时,综合评价招生也要求淡化学科竞赛奖项的权重。这些招生政策的收紧旨在剔除那些以升学为目的的“竞赛生”,选拔更多真正爱好科研的“种子选手”,但这必将会对竞赛生的数量产生影响,让本就拥挤的高考赛道变得更加拥挤不堪。
![]()
最后,给大家预告一下,今晚与@老谭@陈老师懂教育已经约好,晚上咱们老时间在直播间聊一会儿。也期待在直播间里可以与大家交流探讨关于学校、升学、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教育话题!今晚8点,咱们直播间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