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上午,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河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崔志清介绍“十四五”时期河北水利高质量发展成就,并与该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
01
我们的“十四五”
水利建设投资实现阶梯式跨越
![]()
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防洪、供水、水生态等领域5576个重点工程,2022年、2023年、2024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连续跨越500亿、700亿和1000亿台阶,预计“十四五”全省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超3600亿元,是“十三五”的2.9倍。项目数量、投资均创改革开放以来新高,全省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持续优化完善。
02
我们的“十四五”
供水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
推进水网先导区建设,雄安干渠实现开工建设,外调水网与本地水网进一步联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引江调水140.2亿立方米、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引江调水6.3亿立方米,引黄调水43.3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截至2025年10月28日),全省引江引黄外调水量190.4亿立方米,较“十三五”增长38%。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支撑。持续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2%。对1500多万农村居民实施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南水北调受水区农村居民喝上引江水。实施40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恢复改善灌溉面积630万亩。
03
我们的“十四五”
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
![]()
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统筹多水源向107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超218亿立方米,形成最大有水河长4655公里、水面面积306平方公里,永定河连续实现全年全线有水,大运河、滹沱河、滏阳河等50条河流全线贯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100%。向白洋淀补水57.8亿立方米,淀区水位稳定保持在7米左右。整治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5279处,拆除违建411.3万平方米,清理垃圾废渣31.1万立方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8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9.77%。全省累计建成幸福河湖255条(个),石家庄险隘河、衡水湖等5个河湖成功入选水利部、财政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试点。
04
我们的“十四五”
地下水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731万亩,实施农业灌溉水源置换812万亩,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353万亩,累计年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9.84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2024年底全省深、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较“十三五”末同比分别回升2.74米、0.04米,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面积分别减少31%、99%。实施太行山前重点泉域治理修复工程,邢台百泉新增16处泉眼复涌,邯郸黑龙洞泉保持不断流,保定一亩泉地下水埋深回升到2.39米。
05
我们的“十四五”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有效提升
![]()
规模以上非农取水和深层农灌取水实现在线计量全覆盖,浅层农灌取水通过“以电折水”等方式全覆盖计量,初步建成取用水精细化计量监测体系。严格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审批、问题排查整治等工作制度,全省用水总量基本保持稳定,用水效率大幅提高,在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等次。167个县(市、区)全部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发布975个产品用水定额,制定25项节水地方标准,邯郸在全国首创全域合同节水管理模式。非常规水利用量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17.2%、27.6%。
06
我们的“十四五”
水利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
节约用水条例、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管理条例等5部法规规章颁布实施。数字孪生水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水利“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不断完善,水利专业模型体系和人工智能应用探索逐步深化,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土保持和河湖环境治理等领域业务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节水贷等绿色金融、跨区域用水权交易、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实现新突破。持续优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双随机”和“互联网+”等监管机制,水利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
一、记者:
这几年,我们明显感到身边的河湖水更多更清,景也更美了。请问“十四五”期间水利部门在河湖管理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
河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宝生:
“十四五”以来,水利部门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重要指示,以强化河湖长制为抓手,深入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加强河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着力建设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和幸福河湖。
一是深入推进河湖复苏。聚焦河流断流、湖泊萎缩两大突出问题,逐河制定复苏目标,一河一策、靶向施治,我省29条母亲河全部实现复苏(26条母亲河实现全线贯能、3个湖泊湿地稳定保持生态水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永定河、滹沱河等5条河流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年底前全面完成1253条河湖健康评价工作,打造幸福河湖255条,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水清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
二是加强河湖综合治理。实施滹沱河、滦河等一批骨干行洪河道重点河段和瀑河、萍河等104条段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治理长度2900多公里,工程建成后1至3级堤防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河道行洪能力显著提升。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清理整治“四乱”问题5279处,查办非法采砂案件839起,有力维护了河湖行洪蓄洪功能。
三是持续实施生态补水。统筹引江、引黄和本地水库水等水源,持续向河湖实施生态补水349亿立方米,形成最大有水河长4655公里,水面面积306平方公里,滏阳河、滹沱河等50条河流全线贯通,永定河连续五年实现全线流动,京杭大运河连续四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华北明珠白洋淀淀区水位持续保持7米左右,首次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二、记者:
我们关注到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建成通水,雄安干渠、雄安调蓄库实现开工建设,请介绍一下我省水网建设的进展情况?
![]()
河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崔志清:
“十四五”以来,我们以成功入选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为契机,千方百计推动水网建设提档加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水安全保障。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完善规划体系。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统筹谋划全省水网布局,省政府先后批复印发《河北省水网建设规划》《河北省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河北省现代水网建设行动方案》,全省11个设区市和所有县水网建设规划全部印发实施。选定石家庄、唐山、邯郸3个市及威县、三河市等5个典型县(市、区)试点开展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
二是坚持项目牵引,扩大有效投资。“十四五”以来,全省已完成水利投资约3338亿元,连年保持百亿级台阶增幅,投资规模屡创历史新高。流域防洪体系持续完善。开工建设青山、娄里等9座水库,东淀、文安洼等11处蓄滞洪区和一大批河道治理工程,为改革开放以来大型水利工程开工最多的时期。工程实施后,全省洪水调蓄能力提升13%,主要堤防达标率提升至90%。水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建成通水,廊坊“北三县”供水、雄安干渠、雄安调蓄库加快实施,新增供水能力7.1亿立方米。
三是坚持两手发力,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新PPP模式融资、政府债券、砂石资源利用、财政补助等多元化模式,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利用社会和金融资本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021亿元,水利发展动力增强。整合优质水利资产,组建省水利发展集团,打造集投资融资、勘察设计、施工建设、调水供水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企业,一体化参加水网工程建设。
三、记者:
农村供水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请问,“十四五”期间水利部门在农村供水保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
河北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 王华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供水工作,始终将保障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民生领域重点工作,纳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367亿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2%,规模化供水率达到66%,较“十三五”末分别提高3.6和25.6个百分点。
一是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改造。在南水北调受水区,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通过新扩建地表水厂、铺设引水管道、改造村内管网等工程措施,构建水源可靠、工程完备、运行顺畅、便捷高效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72个县1533万农村居民喝上了引江水;在其他地区,区分不同水源条件、工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改造,建设农村供水工程5000余处,受益农村居民1150万。
二是供水能力稳步提升。健全管理体系,推进县级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等“三个责任”一体落实,健全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和运行管理经费等“三项制度”。同时,将管护体系向乡村延伸,逐村明确“三个责任人”,打通供水工程管护“最后一公里”。推进县域统管,以县域为单元,选择城乡供水一体化、片区管理、第三方专业运维等模式,因地制宜推动县域内供水资源整合,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服务,预计年底前80%的县区实现县域统管。强化服务保障,组建337支专业维修抢险队伍,及时处置供水突发事件;畅通服务监督渠道,开通“96322”涉水服务热线,专人专班受理、查办、回访群众反映问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高。
四、记者:
我们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省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用水总量保持稳定。请问水利部门在水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
河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宝生:
“十四五”以来,我们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7.2%、27.6%,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18.7亿立方米,均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主要采取了3方面措施:
一是坚持法治节水,推动节水制度建设实现新突破。《河北省节约用水条例》颁布实施,省委、省政府专门印发全力推进全社会节水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省政府工作安排,我们制定了全社会节水以及工业、农业、城镇、宣传“1+4”节水行动方案,编制了《河北省“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多项政策制度文件,发布了农业、工业、生活和服务业等21项975个产品的用水定额和25项节水地方标准,节水制度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二是坚持齐抓共管,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全省167个县(市、区)全部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全部建成节水型机关,培育省级节水型企业466家、节水型园区21家,10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工业水效领跑者,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推动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城市等试点建设,示范带动全省不断扩大再生水利用规模,2024年全省再生水利用量达16.15亿立方米,较“十三五”末增加75%。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推动节水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邯郸在全国首创全域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全省累计签订合同节水管理项目202个,节水率达30%以上。河北省和唐山市分别入选国家省域和市域水预算管理试点。组织开展“节水贷”,引入金融和社会资本13亿元。指导成立河北节水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节约用水协会,构建全链条产学研用体系。
五、记者:
“十四五”以来,我省粮食产能稳步提升,请问水利部门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
河北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 王华亮:
“十四五”以来,水利部门持续强化粮食安全的水利保障,为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超740亿斤贡献了重要力量。
一是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助力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十四五”以来,我省结合国家水网建设,聚焦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多渠道筹措资金69.15亿元,是“十三五”的3.5倍,累计对40处大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整治渠道1400余公里、改建渠道建筑物3800余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蓄引提输排工程网络体系,恢复改善灌溉面积超600万亩,有效提高农作物适时灌溉保证率。截至目前,全省现有大中型灌区76处,年均实灌面积790余万亩,灌区内年平均粮食产量110亿斤以上。
二是抓好灌区灌溉用水管理,保障供水无虞粮食丰收。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针对2023年7月份、2024年6至7月份、2025年3至4月份出现的区域性干旱,水利部门利用188个土壤墒情监测站点科学研判农业受旱形势,充分发挥大中型灌区抗旱保灌主力军作用,综合采取“蓄、引、提、调、连”等措施,累计灌溉1000余万亩次,实现灌区里无旱相,为保障粮食丰收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三是深化灌区节水增效机制,筑牢粮食安全水利根基。科学确定农业95个产品用水定额,构建覆盖我省主要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体系。全面推进节水灌溉,优化灌区水量调度和水量调配,因地制宜推广应用84项节水灌溉技术。在石津、洋河二等国家试点灌区探索利用遥感等技术智能识别农情,推行无人机巡渠、远程量测控水等技术。“十四五”以来,我省灌区用水效率连年提高,单方灌溉水的粮食生产力保持在3.6斤以上。
六、记者:
近年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涝灾害时常发生,请问,“十四五”时期我省水利部门是如何保障防洪安全的?
![]()
河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崔志清:
“十四五”期间,受雨带北移影响,我省极端强降雨多发频发,六个河系12条河流先后发生超警以上洪水,19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大洪水。面对复杂严峻的洪涝灾害形势,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为指引,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断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三大体系”,筑起坚实的防灾减灾屏障。
一是优化防洪工程体系,洪水调度能力显著增强。实施乌拉哈达、娄里等9座水库建设,强化“上蓄”能力。对滹沱河、滏阳河、子牙新河等184条段2900多公里骨干行洪河道和中小河流进行治理,畅通“中疏、下排”通道。推进11个蓄滞洪区建设,增强蓄洪滞洪能力。目前,全省在册水库1001座、5级及以上河道堤防1万余公里、列入国家名录蓄滞洪区13处,进一步完善“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
二是完善监测预报体系,洪水预报精准度大幅提高。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6部测雨雷达建成投用,雨量站达4029处、水文站达1326处,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16%、67%,基本实现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全覆盖。研发集数据汇集、预报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监测预报平台,迭代降雨预报、产汇流等模型,实现洪水预报调度一体化。1232台无人机、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侧扫雷达测流仪等先进测验设施投入使用,水文监测效率与精准度大幅提升。
三是健全防御工作体系,洪水应对能力有效提升。严格落实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位一体”防御工作体系,每年汛前逐级明确各级各类责任人近6万名,修订完善各类方案预案6000余个,开展防汛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完成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能力建设,更新升级水旱灾害防御监测预警平台,信息化、数字化决策支持体系持续健全。科学调度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全力应对“23·7”流域性特大洪水、“25·7”区域性大洪水和2021年历史罕见的夏秋连汛,实现了平稳安全度汛目标。
来源:河北发布
编辑:范永吉 韩亭亭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