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天气一天天变凉,但不少人还没改掉夏天天天冲澡的习惯。结果没几天,皮肤就开始闹脾气——身上起白花花的皮屑,一抓还痒得难受,甚至冒出小红疹子。其实不是皮肤变“娇气”了,而是洗澡的方式没跟上季节,踩中了“伤肤雷区”。
想要秋天皮肤舒服、少出问题,先得避开这5种“错误澡”,再学会对应的正确洗法。
![]()
一、这5种澡,入秋后能不洗就别洗
秋天的皮肤本身就比夏天脆弱,油脂分泌变少、水分容易流失,要是还按夏天的方式洗澡,相当于“主动破坏皮肤保护罩”,问题自然找上门。
1. 澡洗太勤:越洗越干,痒到抓破皮
夏天天热易出汗,每天洗澡很正常,但秋天气温降了,出汗明显变少,皮肤表面的“天然保护膜”(一层薄薄的油脂)本就脆弱。要是还天天冲澡,尤其是用热水洗,会把这层油脂冲得一干二净。
没了油脂保护,皮肤里的水分会跑得更快,摸起来又干又粗糙,一脱衣服全是皮屑,忍不住抓挠还会把皮肤抓红、抓破,甚至招来细菌,引发小感染。
正确做法:根据地区和活动量调整
•北方秋冬干燥:每周洗1-2次就够,不用每次都用沐浴露
•南方或爱运动的人:出汗多的话,隔一天洗一次,或者只洗容易出汗的部位(比如腋下、脖子)
![]()
2. 洗澡太久:泡着舒服,皮肤遭罪
很多人喜欢洗澡时听歌、刷手机,不知不觉就洗了半小时以上。但洗澡时间越长,皮肤泡在水里的时间就越久,表面的皮脂膜会被慢慢“泡掉”,就像给皮肤剥了一层保护壳。
时间久了,再健康的皮肤也会变干、发痒,要是本身皮肤敏感,还可能越洗越红。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长时间待在闷热的浴室里,血管会扩张,容易头晕、心慌,风险更高。
正确做法:快洗快冲,控制时间
•淋浴:5-10分钟搞定,打湿身体、涂沐浴露、冲干净,别磨蹭
•泡澡:最多不超过20分钟,水温别太高,泡完赶紧擦干穿衣服
![]()
3. 水温太高:越烫越爽,越洗越差
秋天怕冷,不少人洗澡时会把水温调得很高,觉得烫一点才舒服、才洗得干净。但水温太高,就像用“小火”烤皮肤——会加速皮肤水分蒸发,洗完后皮肤紧绷绷的,干痒得更厉害,严重的还会冒出一片片小疹子(荨麻疹)。
对老人或有基础病的人来说,高温还会让全身血管突然扩张,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变少,可能诱发心跳加快,甚至更危险的情况。
正确做法:水温“贴体温”最舒服
•用手试一下,不烫、不凉,接近自己的体温(37℃-38℃左右)最好,最高别超过40℃
•要是家里有温度计,也可以测一下,没有的话,以“洗的时候不觉得烫,洗完不发冷”为标准
![]()
4. 搓澡太狠:搓出泥垢,也搓坏皮肤
总有人觉得“搓出泥垢才叫洗干净”,洗澡时用搓澡巾使劲搓,直到皮肤发红才罢休。但这种“暴力搓澡”,会把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搓掉——角质层虽然薄,却是皮肤的“第一道防线”,能挡住灰尘、细菌,还能锁住水分。
要是把角质层搓坏了,皮肤就像没了门的房子,灰尘、细菌容易钻进去,水分也留不住,不仅会干痒,还可能引发皮炎、湿疹等小毛病。
正确做法:少搓、轻搓,别追求“搓泥”
•健康皮肤:2-4周搓一次就够,不用每次洗澡都搓
•搓澡时:用软一点的毛巾或搓澡巾,力度轻一点,以皮肤不发红、不疼为标准,别跟自己“较劲”
![]()
5. 清洁品太刺激:洗得干净,也洗得“伤”
秋天选沐浴露,不能再用夏天那种“强力去油”的了。很多清洁力强的沐浴露(比如含皂基的),会把皮肤表面的油脂全洗掉,让皮肤变得更干、更脆弱。
还有人喜欢挤很多沐浴露,觉得泡沫多才干净,但用量太多,冲洗时容易有残留,会一直刺激皮肤,洗完后又干又痒,摸起来还涩涩的。
正确做法:选“温和款”,少用沐浴露
•选沐浴露:看包装上的“温和型”“保湿型”,洗完后皮肤不紧绷、摸起来润的最好
•用量:挤一点(大概黄豆到花生大小)就够,重点洗容易出汗的部位,胳膊、腿这些地方用清水冲就行
•洗完后:用软毛巾轻轻拍干身体(别使劲擦),马上涂身体乳,把水分锁在皮肤里
![]()
二、秋天这样洗澡,还能缓解小毛病
其实秋天洗澡不只是“清洁”,选对时间、水温、方法,还能帮着改善一些常见的小不适,简单又实用。
1. 消化不良、没胃口:饭前洗澡“开胃”
秋天容易没食欲,吃一点就胀肚子,不妨试试饭前30分钟洗澡。
•淋浴:先用热水冲一下胃部(别太烫),等身体暖和了,再用热水在胸口周围冲,冲5秒停1分钟,重复5次,能刺激肠胃蠕动
•泡澡:在40℃以下的温水里泡20-30分钟,泡的时候慢慢吸气、鼓肚子,再慢慢呼气、收肚子(腹式呼吸),泡完后用稍凉的水轻轻冲一下肚子,能促进胃液分泌,吃饭更香
![]()
2. 胃酸多、胃不舒服:温水泡澡“压一压”
要是经常觉得胃里反酸、烧心(比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可以用温水泡澡缓解。
•在42℃左右的温水里泡30-40分钟,水温别太高,泡的时候放松身体,别使劲收腹。温水能放松胃部肌肉,帮助控制胃酸分泌,减轻反酸、疼的感觉
3. 手脚冰凉:冷热交替“暖起来”
秋天一到,很多人手脚就像揣了冰,怎么捂都不热,洗澡时试试“冷热交替”。
•先用热水把全身冲暖(重点冲手脚),等手脚都热了,再用冷水快速冲手脚10秒,重复5遍。冷热交替能刺激血管收缩、扩张,让血液循环更快,洗完后手脚能暖很久
4. 闪腰、急性腰痛:疼缓解后再洗
提重物或不小心闪了腰,别马上洗澡,会加重疼痛。等疼痛稍微轻一点(比如几小时后),再用热水泡澡。
•在42℃的温水里泡10-20分钟,水位别没过胸口,泡的时候轻轻活动一下腰(别用力)。温水能放松腰部肌肉,帮助消炎、止痛,缓解僵硬感
5. 脚肿、脚累:热水冲脚“解乏”
站一天或走太多路,脚又肿又沉,睡前用热水冲脚超舒服。
•脚肿:先用热水从脚尖往脚背冲(慢慢冲,每个部位都冲到),冲1分钟后,再用18℃左右的冷水冲同一地方10秒,边冲边轻轻踏步,重复5次,能帮着消肿
•脚累:用43℃的热水冲脚踝和脚心,每个部位冲3分钟,热水能放松脚部肌肉,冲完后脚不沉了,睡觉也更香
6. 便秘:冲澡时“按揉肚子”
秋天干燥,很多人容易便秘,洗澡时可以顺便“帮肠子动一动”。
•淋浴时,用温水冲肚子,同时用手掌顺时针揉肚子(像画圈一样,从肚脐周围往外揉),揉的时候慢慢吸气、鼓肚子,再慢慢呼气、收肚子。温水和按揉能刺激大肠蠕动,帮着排便
•要是经常神经性便秘(压力大、没规律),可以用43℃的热水冲肚子3分钟,再用25℃的温水冲10秒,重复5次,能让大肠“活跃”起来
![]()
三、秋天洗澡的小提醒,舒服又安全
除了上面说的,还有几个小细节别忽略,能让洗澡更舒服,皮肤更健康:
•洗澡前:别空腹,也别吃太饱(饭后1小时再洗),空腹容易头晕,吃太饱会胀肚子
•洗澡时:浴室放个防滑垫,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别滑倒;要是觉得闷,开一点浴室门或窗户,保持空气流通
•洗完后:马上擦干身体,尤其是腋下、脖子、脚缝这些容易藏水的地方,然后涂身体乳(选保湿型的),胳膊、腿、腰这些容易干的部位多涂一点
•特殊人群:老人洗澡最好有人陪,洗的时候别锁门;皮肤敏感或有湿疹的人,别用沐浴露,用清水洗,洗完后涂医生推荐的润肤霜
秋天洗澡,关键不是“洗得勤、洗得久”,而是“洗得对、护得好”。避开错误的洗澡方式,再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调整,既能让皮肤水嫩嫩的,还能顺便缓解小毛病,舒舒服服过秋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