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路过街角的公考机构,我差点以为进了CBD的加班楼——二楼三间教室的灯亮得晃眼,窗户里全是埋头记笔记的脑袋,连走廊都挤满了背申论的学生,嘴里念叨的“归纳概括”“综合分析”比广场舞神曲还洗脑。这不是个别现象,打开外卖软件搜“公考资料打印”,周边5公里内冒出来12家相关店铺,骑手说最近送公考教材的订单比奶茶还多。
![]()
![]()
深夜三点的公考教室:灯火比写字楼还亮
你以为年轻人都在卷互联网、卷金融?错了,现在最卷的战场在公考机构的教室里。某新崛起的公考机构区域负责人偷偷告诉我,他们国庆期间就没关过门,日均接待咨询120多人,比去年同期翻了3倍,原本准备的8间教室不够用,临时租了隔壁的门面才勉强容纳。
我扒了下官方数据更震惊:2025年国考报名启动3天,过审人数就突破80万,而2023年同期才52万;军队文职招考更夸张,某热门岗位报录比达到1380:1,比两年前的“最卷岗位”还要翻一番。深夜三点的公考群里,还有人在分享“行测蒙题技巧”,有人晒出刚刷完的500道常识题,连凌晨五点的日出,都是在教室刷题时偶然瞥见的。
这股热潮里最拼的是应届生。某高校就业办老师说,今年应届生报考公考的比例达到42%,比202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不少学生从大三就开始报“长线班”,把寒暑假全泡在公考机构里。有个女生跟我说,她爸妈早就放话“考公是唯一出路”,现在每天学到凌晨,咖啡喝到心悸也不敢停——“身边同学不是在考公就是在考编,不卷就等于失业”。
从“巨头猝死”到“新玩家扎堆”:公考机构的生死局
看着现在热闹的公考机构,我突然想起前几年的“公考三巨头”:某图、某公、某笔,当时门店开得比银行还密集,现在再去老商圈逛,要么改成了奶茶店,要么大门紧锁贴满招租广告。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国内注销的公考机构超过1200家,其中不乏年营收超10亿的头部品牌,而2024年新注册的公考机构却达到1800家,相当于每天新增5家。
老巨头倒了不奇怪,早几年我就踩过坑。当时报了某巨头的“笔面协议班”,收费2.8万,号称“不过全退”,结果上课的老师是刚毕业的应届生,讲行测题时自己都算错答案,课后想找老师答疑,却发现老师早把学员群设成了“禁言模式”。后来机构暴雷,我的退费拖了一年多才要回来,据业内人士说,当时光是这家机构的未退学费就超过15亿。
新玩家能起来,抓的就是老巨头的“痛点”。现在的新机构大多走“小而精”路线,某新锐机构创始人说,他们只招有5年以上公考培训经验的老师,还会把老师的笔试成绩、上岸率公示在门口,“去年我们笔面通过率68%,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更聪明的是,他们还搞“模块化收费”,行测、申论分开报,单科只要800块,比老巨头的“打包课”灵活多了。
动辄3万的“上岸班”:是捷径还是智商税?
老巨头虽然倒了,但“高价课”的套路并没消失,甚至换了马甲更隐蔽。我暗访了5家公考机构,发现收费简直是“阶梯式割韭菜”:基础班1980元,强化班6800元,“笔面直通班”1.8万,最狠的“保过班”直接喊到3.8万,号称“不过退2万,再送一年重修”。
有个刚报了“保过班”的男生给我看了缴费单,3.8万几乎是他半年的工资。他说机构销售告诉他,“保过班有内部资料,还能找考官划重点”,结果上课后发现所谓的“内部资料”,就是网上能搜到的历年真题汇编,所谓的“考官划重点”,不过是退休的乡镇干部来讲课。更坑的是“退费条款”,里面藏着“未按时上课扣30%”“笔试未进面只退50%”等猫腻,真要退费比登天还难。
但也不是所有高价课都是智商税。某省直机关上岸的考生说,他报过1.2万的申论专项班,老师是前公考命题组的成员,“会教你怎么抓阅卷老师的采分点,比如综合分析题要‘先表态再分点’,作文开头要‘引材料+亮观点’,这些技巧比自己瞎刷题管用10倍”。关键是要看老师资质,而不是机构的广告吹得有多响——据公考培训行业报告显示,真正有命题或阅卷经验的老师,只占行业总数的12%,大部分都是“速成老师”。
290万人抢2.8万岗:谁在逼年轻人考公?
公考机构的热闹,从来不是机构有多会营销,而是年轻人的就业焦虑被放大了。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79万,再创历史新高,而民营企业招聘需求却同比下降了8.3%,互联网、教培等行业的裁员潮还没过去,“稳定”成了年轻人最迫切的需求。
我采访了10个考公的年轻人,8个都说“不是想考,是没办法”。有个学计算机的男生,之前在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996是常态,去年公司裁员他成了“优化对象”,找工作时发现要么是“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要么是“降薪30%”的条件,“考公至少不会被随便辞退,退休金也有保障”。还有个学文科的女生,投了50多份简历,要么是销售岗,要么是月薪3000的文员,“公考虽然难,但考上了就是铁饭碗,至少不用看老板脸色”。
更现实的是“家庭压力”。某公考机构的咨询记录显示,45%的考生是“被父母逼着来的”,有个女生说她爸妈为了让她考公,专门停了她的信用卡,“他们说‘女孩子考公最体面,嫁人生子都不耽误’,我要是不考,就别想拿到家里的支持”。这种“考公=成功”的单一评价体系,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公考当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别被“上岸神话”PUA了:考公不是人生唯一解
公考机构最擅长造“上岸神话”:“三个月上岸中央部委”“专科生逆袭省直机关”“宝妈裸考一次过”,这些广告看得人热血沸腾,却没人告诉你背后的真相——2025年国考平均报录比78:1,也就是说77个人都是陪跑的,那些“神话案例”要么是本身基础极好,要么是运气爆棚,根本不具备复制性。
我认识一个女生,连续考了3年公考,把工作辞了全职备考,花了8万多报班,结果每次都差几分进面。最后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半个月,再出来时说“不考了”,现在开了家网店卖公考资料,每月收入比公务员还高。她跟我说:“之前总被‘不上岸就是失败’的想法PUA,后来才明白,稳定的生活不一定靠铁饭碗,能养活自己、过得开心才最重要。”
公考机构的灯火再亮,也照不亮所有年轻人的路。我们可以理解年轻人想考公的选择,毕竟稳定的工作谁不想要?但千万别被机构的广告洗脑,更别把所有希望都押在公考里。有句话说得好:“考公是选择,不是宿命。”与其在教室里耗到深夜,不如先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朝九晚五的稳定,还是敢闯敢拼的精彩?
最后想说,公考机构的兴衰更替,从来都是就业市场的“晴雨表”。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挤向公考赛道,我们更该关注的,是如何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让年轻人有更多选择的底气。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成功的标准。
关注老犟,带您另眼看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