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狂欢中,我们该如何守护写作的尊严?
在这个人人可发声、算法决定阅读的时代,
“套路文”正悄然重塑我们的表达方式。
它像一颗包装精美的糖衣炮弹,
甜了数据,苦了灵魂。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套路文的本质:一场精心设计的幻觉
工业化写作流水线:
情感文:离奇故事+金句摘要+正能量结尾(如“女子离婚后逆袭成总裁”);
知识文:耸动标题+碎片信息+“干货”清单(如“3分钟读懂量子力学”);
书评文:复述梗概+名人背书+模板感悟(如“读完这本书,我悟了!”)。
核心特征:
可批量生产(AI写作已能模仿90%套路);
情绪刺激优先于思想深度;
追求“即时满足”而非“延迟回报”。
![]()
二、套路文的三重伤害
1. 对读者的“驯化”
长期阅读碎片化、强情绪文本,读者逐渐丧失深度思考能力;
如同长期食用快餐,味蕾退化,再也尝不出清粥小菜的本味。
2. 对写作者的“异化”
为迎合算法,写手自我物化为“流量工具”;
真实经历被篡改(如编造贫困经历博同情),
最终分不清虚构与真实的边界。
3. 对文化的“腐蚀”
经典被解构为“5分钟带你看完XX”;
语言失去细腻与暧昧,
沦为情绪的口号式宣泄。
![]()
三、何为“真实写作”?从三位作家说起
1. 鲁迅的“骨血”
《纪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源自亲眼所见青年鲜血的震颤,
而非凭空杜撰的“励志鸡汤”。
2. 沈从文的“土壤”
《边城》写湘西船夫,因他曾在沅水畔看尽人间悲欢,
文字里带着河水的潮湿与温度。
3. 王小波的“逻辑”
《沉默的大多数》用理性解构荒谬,
却始终坚守“有趣”作为写作底线。
![]()
四、在套路时代如何保持真诚?
1. 写作前的自我审问:
我是否愿意把这篇文给挚友看?
文中的情感,在我生命中是否真实发生过?
2. 对抗算法的“微抵抗”:
在文末留一句无关键词的真心话;
用留白代替过度解释(相信读者的智慧)。
3. 回归手工艺人精神:
如木匠打磨榫卯,一个字一个词地校准文意;
接受“慢”的价值:
一篇文章沉淀三天再发表。
![]()
五、更深层的真相:套路文是时代焦虑的镜像
我们抱怨套路横行,
实则折射出集体性的精神困境:
急于被认可(用爆款证明存在);
恐惧沉默(用喧嚣掩盖空虚);
逃避复杂(用简单答案替代艰难求索)。
治愈套路病,需先治愈我们的时间观——
重新学会与孤独共处,
在静默中积蓄真实的力量。
所以呢,最好的文字,从来不是数据堆砌的热闹,而是深夜独坐时,自己读给自己听也会心头一震的真心。
它或许不会让你一夜成名,但能在多年后,让你依然敢于直视镜中那个写字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