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一早醒来,楼下公园里绕圈慢跑的大爷大妈,似乎比谁都精神。是不是只有年轻人才适合运动?其实,很多慢性病患者反而更需要动起来。跑步,每天半小时,看似简单,却藏着不小的健康玄机。
有些人听到“慢性病”就觉得要静养,其实恰恰相反。中国国家卫健委和中华医学会多年来一直鼓励,合理运动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一环。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甚至是肥胖,只要评估后身体允许,每天规律跑步,身体可能真的“大不同”。
![]()
说到高血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别剧烈运动,怕血压飙升。其实,规律的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水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多次强调,跑步等有氧运动能改善血管弹性,帮助调节血压。刚开始可以选择慢跑,每次持续二三十分钟比较合适。运动并不等于冒险,关键在于量力而行。有高血压的朋友,只要没有严重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等禁忌,大部分都可以从步行慢慢过渡到慢跑。跑步的节奏控制在能正常说话但微微出汗的程度,恰到好处。
![]()
糖尿病患者往往担心低血糖,实际上,有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到,适量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物的用量。但也不能不顾一切地盲目跑。糖尿病患者跑步前最好监测血糖,准备好随身携带含糖食物。开始跑步时,建议选择餐后1-2小时,避开空腹和刚注射胰岛素后。运动鞋合脚,袜子干爽,避免脚部磨损感染,特别重要。脚部出现破损或感觉异常,要暂停跑步,及时就医。
当体重悄悄爬升,肥胖成了健康杀手,许多人下定决心要减肥。其实减肥不是拼命饿肚子,而是要运动和饮食齐头并进。《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体重控制人群应保持每周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慢跑正是不错的选择。跑步能提高基础代谢,帮助脂肪分解。刚开始可以散步或者快走,等身体适应后慢慢加大运动量。减肥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规律比强度更重要。只要能坚持每周五天,每次半小时,体重或许就会慢慢回落。
![]()
血脂异常,尤其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偏高,也是现代人常见难题。《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规律性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降低坏胆固醇。慢跑、快走、骑车、游泳都行,其中慢跑简单易行,不受场地限制。运动能帮助脂肪代谢,减少血管沉积,长期坚持有望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跑步时,注意心率,不要追求速度,安全第一。
有些人问,跑步是不是会伤膝盖?其实只要跑步姿势正确,鞋子合适,运动强度适中,健康人群膝关节并不会因为慢跑而提前“退休”。反而,膝关节软骨通过合理运动能获得更多营养。体重过重、关节已有明显损伤的人,可以选择游泳或骑自行车等减负运动,再逐步过渡到慢跑。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不要忽视这些细节。
![]()
很多人担心心脏不好能不能跑步。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患者,运动前必须经过医生评估。目前广泛推荐的“运动处方”,就是根据个人病情量身定做运动方案。大部分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只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没有异常,医生一般会鼓励从低强度运动做起。跑步量不在多,贵在坚持。
还有人说,跑步容易拉伤、崴脚,运动损伤是不是很常见?其实,运动伤害往往和准备活动不到位、运动量突增或地面不平有关。跑步前后充分热身和拉伸,选择合适的鞋袜,路面选择平坦柔软的场地,能大大降低受伤风险。跑步时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比如胸闷、心慌、头晕、关节剧痛,要立刻停止运动,及时就医。
不少慢性病患者担心运动会加重病情,事实上,科学运动反而是慢性病管理的“助推器”。运动能帮助血糖、血压、血脂更稳定,减少药物剂量,提升生活质量。只要方式科学、强度适中,跑步带来的正向变化很快就能感受到。整个人精气神变好,睡眠质量提升,情绪也变得更平稳。
![]()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孕妇、骨质疏松患者,跑步是否适合还需要个体化评估。老年人骨密度下降,跑步强度要低一些,最好有家人陪同,避免跌倒风险。孕妇如无特殊禁忌,适量散步、慢跑有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但要随时关注身体反应,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停下。骨质疏松患者可以选择低冲击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骨密度改善再考虑慢跑。
跑步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坚持。每天30分钟,哪怕分成两次完成,也比久坐不动强得多。有些人容易被“运动无效论”劝退,其实只要动起来,身体一定会给出积极反馈。运动过程中,注意补充水分,避免空腹或过饱时运动,天气极端时选择室内场地,运动安全最重要。
不少人关心运动会不会“反弹”,半途而废是不是白忙活?其实身体的适应性很强,只要坚持三四周,体能和精神状态都会有明显提升。偶尔因为工作或身体原因停几天,不用担心,只要能重新拾起来,依旧有效。运动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马拉松,重在过程。
![]()
对于刚刚开始跑步的慢性病患者,可以先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运动方案也不一样。跑步只是众多运动方式中最容易入门的一种,如果不喜欢跑步,也可以选择骑车、游泳、广场舞等,只要能让心率提升、微微出汗,就是有效运动。
慢性病患者在运动时,有几个细节需要特别注意。高血压患者运动前后最好测量血压,保持在安全范围。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后关注血糖变化,避免低血糖。血脂异常或冠心病患者运动时注意心率变化,运动强度以能正常交谈为宜。
跑步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目前所有权威指南都强调,运动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一环,但并不能替代正规药物治疗。任何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的目标是让身体更有活力、代谢更平衡,配合科学饮食和规律作息,健康管理才能事半功倍。
![]()
很多人运动时喜欢找伴,互相激励确实有助于坚持下去。也有人喜欢独自享受那段跑步的时光,放空思绪。不管哪种方式,只要能养成规律运动的好习惯,都是身体的加分项。
最后,跑步虽然好处多,但并不万能。任何慢性病患者在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评估自身风险。身体出现不适时,及时停下,不硬撑。运动是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比拼极限。
每天30分钟,跑步这件小事,或许就是身体改变的开始。只要迈出第一步,身体会用行动感谢你的坚持。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中华心血管杂志, 2019, 47(1): 10-46.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3]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