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柴枫桔
11月7日上午,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四川雅安举办。
作为四川“一号工程”,其对四川省构建现代水网、保障水安全具有怎样的里程碑意义?
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大济岷工程是《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国骨干水网工程之一,是四川“六横六纵”水网主骨架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四川现代水网体系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其开工建设将构筑起“双水源保障、双水脉畅通”的千年水网新格局,对保障成都平原经济区水安全、推动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意义,同时能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在此基础上,引大济岷工程所承载的战略定位与工程特质,也使其在国内外同类调水工程中展现出鲜明的独特性与系统性创新。
现场,水发设计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杜鹏介绍,其独特性在于引大济岷是国家水网骨干输排水通道中的东西骨干通道(20条)之一,是四川省“一号工程”,直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为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43县、3413万人提供双水源保障,构建“岷沱涪区域西水东引大通道”,是四川省“六横六纵”骨干水网的核心横向输水动脉。
从创新维度看,该工程首次在四川构建起跨流域、双水源互联互通的现代水网格局,开创了区域水资源“韧性配置”新模式,使成都平原生活工业供水保证率由单一岷江水源的90%提升至97%,农业灌溉保证率达到80%。
同时,通过与三坝水库、李家岩水库等调蓄工程协同调度,实现城乡供水、农业灌溉、生态补水与应急备用四大功能一体化运行,显著增强供水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引大济岷工程在生态保护方面树立了新标杆。由于线路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工程采用全地下隧洞方式实现无害化穿越。
杜鹏特别提到,32.8公里隧洞深埋于邛崃山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之下,地表临时施工占地仅0.92公顷,实现生态红线“零扰动”穿越,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建设理念。同时,工程配套推进水价机制改革、管网漏损控制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制度与技术双轮驱动水资源高效利用。
那么,工程建成后,将如何优化四川省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对未来应对极端干旱天气、保障区域水安全又有何深远影响?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引大济岷工程作为四川水网“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大渡河丰富的水资源引至盆地腹部地区,连通大渡河-玉溪河-岷江;再以都江堰、玉溪河灌区输水网络为纽带,加强与市县水网工程的互联互通,结合供水区水源调蓄工程建设,织密水网之“目”,打牢水网之“结”,实现多级联动、系统调度,全面激活“岷、沱、涪”流域水动力条件,显著提升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
工程实施后,引大济岷与都江堰灌区将形成有机整体,协同构建“双源互补、互为备用”的供水体系,全面优化四川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工程年均供水15.23亿立方米,惠及8市43县(市、区),服务人口超3400万,不仅大幅提升供水保障水平,更将在应对持续干旱、突发水危机等极端情况下发挥关键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安全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