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
金叶志愿映初心 织路菌香绘振兴
——河口烟草“三位一体”赋能颐正新村融合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立足颐正新村实际,探索形成了“三位一体”融合帮扶模式,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一副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壮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志愿服务显担当 抢收晒粮保“丰”景
![]()
驻村第一书记李国军(右一)与村民打粮晒粮
深秋的颐正新村,遍地金黄,玉米和大豆的丰收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然而,天气预报中的连续阴雨,让村民们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眼看一年的收成就要到手,要是淋了雨发了霉,可咋办?”村民王大爷望着自家十多亩待收的玉米,愁容满面。
关键时刻,河口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的“金叶志愿服务队”火速集结,由驻村第一书记李国军带队,奔赴田间地头。志愿者们分成抢收、运输、晾晒三个小组,与时间赛跑。收割组手持工具,熟练地掰下玉米;运输组开着三轮车,在田埂间来回穿梭;晾晒组则利用村文化广场、硬化路面等一切可用场地,迅速将粮食铺开。
“多亏了他们,一下午就帮我把三亩玉米全收完晒上了!”王大爷抹着汗,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他们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真是把我们老百姓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
李国军书记一边帮着翻晒玉米,一边说道:“粮食是乡亲们的命根子。我们来的目的,就是确保颗粒归仓,绝不能让到手的丰收打了折扣。”在志愿队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全村300余亩玉米和大豆在雨前全部抢收、晾晒完毕,金黄的晒场构成了秋日里最动人的“丰”景。
老粗布织出“锦绣路” 指尖传承促增收
![]()
“织娘”们正在赶织老粗布
“哒哒、哒哒……”走进颐正新村社区的老粗布工坊,富有节奏的织机声不绝于耳。五彩的棉线在织娘们手中上下翻飞,逐渐变成一匹匹图案精美、质地厚实的老粗布。
“以前就在家带带孩子、做做饭,没想到这辈子还能靠这手艺赚钱。”村民刘大姐是工坊的第一批员工,她抚摸着刚织好的布匹,内心充满喜悦与自豪。
这座工坊的兴起,离不开河口烟草的精准帮扶。驻村工作队在走访中了解到,村里许多妇女有纺织基础,但苦于没有销路。为此,他们协助村集体成立了老粗布合作社,统一采购原料、设计花样、开拓市场。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李国军书记介绍道,“除了传统的床单、布料,我们还开发了杯垫、桌旗等文创产品,很受年轻人欢迎。现在工坊固定就业有十余人,人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老粗布真正织出了一条家门口的‘锦绣路’。”
智慧方舱生“金菇” 科技赋能产业兴
![]()
驻村第一书记李国军查看蘑菇生长情况
在颐正新村的产业园区,几个白色的“集装箱”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村里新上的“明星项目”——低碳智慧蘑菇方舱。推开舱门,湿润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架子上层层叠叠的菌棒长满了鲜嫩饱满的平菇,在LED生长灯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这里恒温恒湿,一键控制,就像给蘑菇盖上了‘空调房’。”管理员小张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返乡青年,他熟练地操作着智能控制终端,“方舱不受季节天气影响,一年365天都能出菇,产量是传统大棚的三到五倍。”
项目引进初期,村民们大多持观望态度。“在‘铁盒子’里种蘑菇?能行吗?”为打消疑虑,河口烟草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代表到外地进行项目考察,并邀请技术专家驻村指导。驻村第一书记李国军更是多方协调,解决了电力扩容和网络覆盖等问题。
“现在我相信科技的力量了!”首批加入的村民赵大哥高兴地算起了账,“我那个方舱,一批能出800多斤菇,直接有菜贩上门来收,根本不愁卖!”目前,智慧方舱项目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8万元,带动10余人稳定就业,小小的蘑菇,正撑起一把亮闪闪的“共富伞”。
从金色田野上的暖心接力,到织布机前的非遗新生,再到智慧方舱里的科技新篇,河口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以志愿服务凝聚人心,以特色产业促进就业,以智慧农业引领发展,不仅有效破解了颐正新村在发展中的现实难题,更激发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生动画卷。(李浩然、李国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