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
姜宇
又逢记者节,窗外的风裹着初冬的凉意,指尖拂过十年间积攒的采访本,纸页上仿佛还残留着车间机油的味道和试飞场风沙的痕迹,那些被笔墨定格的瞬间,忽然就随着记忆翻涌开来。十年间与航空事业相伴,我的脚步一半扎根在车间厂房的焊花与铆枪声里,一半追着试飞团队的轨迹跨越山河,以笔为舟,以镜为帆,把“航空报国”的初心,写进了字里行间,映在了帧帧画面。
犹记得2015年入职时,我带着对宣传工作的热忱,一头扎进这片制造“蓝天重器”的热土。我背着相机,揣着纸笔穿梭于生产线,用镜头捕捉党员突击队攻克技术难关的深夜灯火,用纸笔记录年轻设计师围着老专家请教时眼里的细碎星河,忽然就懂了,我记录的不只是新闻,而是一群人把青春熔进钢铁,把信仰织进蓝天的故事。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生产现场时的震撼,几十米高的厂房里,金属架构如钢铁森林,焊枪运作的瞬间,橙红色的焊花在半空绽开,像坠落的星火,在空中抛出炽热的弧度;有人躺在机身下,双手在机腹处来回穿梭,别扭的姿势从日出维持到日落,额角的汗顺着额头滴在地面,晕开一小片湿痕;有人围着摊开的图纸,指尖在密密麻麻的线条上滑动,眉头皱起又舒展,偶尔低声交流几句,声音被铆枪的“哒哒”声裹着,却格外清晰有力——那是一群人把青春熔进钢铁的模样,是信仰在图纸与零件间生长的痕迹,我举着相机,不敢错过任何一个瞬间,怕辜负了这份滚烫。
随着型号研发推进,我开始追着外场团队奔赴远方。在荆门的晨雾里试飞场能见度经常不足十米,大家却早早站在跑道边做着航前准备,直到浓雾散去,每个人的脸上才露出笑意;在蒲城的艳阳里,看机务人员被汗水沁透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在那曲的高原上,保障人员干裂的嘴唇再添沟壑。氧气稀薄,有人一边吸氧一边手脚不停,风把工装吹得猎猎作响,却吹不散眼里的坚定;在建三江的大雪中,看团队成员赤红的双手反复抚上冰冷的机身——这些未曾出现名字的群像,用行动诠释着“航空报国”的执念。我写下这些故事,希望能让更多人看见,航空人跳动的匠心里,藏着怎样的责任与热爱。
十年过去,荆门的雾、那曲的树、泸沽湖的月与星光,仍清晰得仿佛就在昨天。往后的日子,风还会带着我跨越山河,我的笔与镜也不会停歇。我仍想做这追光的人,把车间里的灯火、试飞场的星光,把航空人的匠心与坚守,都写进时光里,连起梦想与蓝天的距离,讲述中国航空的“笔砚山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