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BMZ宣布破产,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最终落幕,更是欧盟的电池梦彻底破碎的开始。
![]()
如果研究过欧洲的电池发展之旅其实会发现,这种事是见怪不怪的一件事,甚至有些在意料之中。
为什么欧洲电池梦一直不能完成?我们中国在其中是怎样的角色呢?
![]()
欧洲的电池雄心,又碎了一地,10月24日,一个在德国乃至欧洲都响当当的名字,BMZ集团悄然拉下了帷幕,母公司连同两家核心德国子公司一同申请了自我管理破产保护,这可不是什么小作坊倒闭。
![]()
毕竟这家企业有着30年的历史,还一度被誉为“欧洲电池先锋”的巨头,巅峰时估值超过20亿欧元,它的破产也彻底宣告了欧洲耗费巨资和心血构筑的“本土电池自主梦”正面临着全面幻灭。
![]()
但仔细想想其实很奇怪,明明有政策开路,又有资本的加持,为何被寄予厚望的欧洲电池巨头们,反而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BMZ集团的倒塌,乍看之下很突然,但细究其根源,并非简单的经营不善。
![]()
30年来,BMZ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活得相当滋润,它最擅长的是从亚洲,主要是中国和韩国采购优质电芯,然后凭借德国精湛的组装工艺和品牌信誉,将其打造成高端电池模组,这些产品不愁销路。
![]()
在电动自行车、园林工具、医疗设备这些对价格不那么敏感,但对品质要求苛刻的细分市场里,BMZ几乎是王者般的存在,它的成功引来了资本的青睐,就在2022年,宝马还对其进行了投资。
![]()
在自己的王国里称王并不能满足BMZ的野心,它不甘心永远只做一个“组装厂”,它渴望成为真正的巨头,一个能与东方巨兽掰手腕的“欧洲版宁德时代”,于是一场豪赌开始了。
![]()
BMZ先是收购了德国本土的一家电芯品牌公司,并雄心勃勃地计划投入3亿欧元,在德国本土建造一座初期产能4GWh,中期目标8GWh的大型电池工厂,它决心从熟悉的利基市场一脚跨入以“规模、成本、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动力电池主赛道。
![]()
可惜野心与现实之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BMZ成功的基因是精工、品牌、高附加值,在新战场上完全没有优势,那个被寄予厚望的项目直到公司申请破产的那一天都没能实现真正的量产。
![]()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得又快又狠,当公司在储能业务领域失去了一位至关重要的客户后,这条脆弱的资金链应声断裂,德国总部的现金流枯竭,随之而来的法律纠纷和额外成本,将公司彻底推向深渊。
![]()
母公司因为曾为子公司提供担保也未能幸免,被一同拖入了破产的泥潭,其实,早在今年BMZ就已显露败相,宣布在德国裁员20%,近160名员工离职,当时美其名曰“生存转型”,现在看来更像是最后的挣扎。
![]()
BMZ的悲剧绝非个案,而是整个欧洲电池产业系统性困境的一个缩影,它们集体面临着一个致命的问题,也就是与亚洲竞争对手之间有着很大的鸿沟,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他们的起步实在太晚了。
![]()
就在欧洲各国政府和企业还在“热身”,高喊着“能源自主”的口号,规划着宏伟蓝图的时候,亚洲的对手们早已完成了原始积累,光是产业链完善这一条就不是他们能比拟的,而且已经有了很大的市场。
![]()
看看瑞典的明星企业Northvolt也是一样的待遇,它曾获得大众、宝马等车企的巨额投资,风光无限,去年它依旧是在美国申请了破产保护,到了今年,又不得不在瑞典本土正式申请破产。
![]()
它在德国规划的16GWh超级工厂,最终的归宿是被一家美国公司接盘,除了起步晚,欧洲还面临建设问题,欧洲引以为傲的严谨和规则,在新能源这个讲究“唯快不破”的行业里,反而成了最大的拖累。
![]()
很多公司的工厂项目因繁琐的环保审批和土地许可流程工期一再延误,当它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工厂建起来时,却发现市场早已被技术迭代更快、成本更低的亚洲产品所占领,陷入了“投产即落后,开工即亏损”的尴尬境地。
![]()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是成本,造电池是一个重资产、拼规模、比成本的游戏,在这方面,欧洲可以说是一开局就输了,欧洲的能源成本,是中国的大约2到3倍,单看德国去年的工业电价,就比中国高出两倍多,更是美国近5倍。
![]()
人工成本则是中国的3到4倍,再加上严苛的环保法规带来的额外合规开销,里外里算下来,欧洲本土生产的电池,成本要比中国企业高出整整15%到20%,欧洲的电池产业链残缺不全,上下游严重受制于人。
![]()
制造电池所需的核心矿产资源,以及精炼后的化学材料,绝大部分都需要从亚洲进口,这种先天不足,让所谓的“本土制造”更像一个空中楼阁。
![]()
BMZ等一批本土先锋的倒下,像一盆冷水彻底浇醒了欧洲不切实际的“巨头梦”,欧洲决策者们似乎开始明白,单纯依靠补贴和口号根本无法弥补产业基础的根本性短板,BMZ的自救方案很能说明问题。
![]()
在破产重组中,它选择放弃竞争惨烈的大众化动力电池和储能市场,转而回归自己熟悉的领域,专注于工业用的特种电池系统和高度定制化的储能解决方案,在那些定制化、高附加值的细分赛道上,“德国制造”的技术口碑依然具备溢价能力。
![]()
客户对成本的敏感度也相对较低,在医疗设备、工业自动化等对电池稳定性、安全性有着极致要求的领域BMZ尚有一战之力,但这无疑是一种战略降级,从谋求全球产业链的核心话语权,退守到市场规模有限的“自留地”,这标志着欧洲在主赛道上承认了彻底的失败。
![]()
放眼整个欧洲大陆,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欧洲汽车和储能公司,开始放弃等待遥遥无期的本土供应商,转而拥抱性价比更高的亚洲产品,市场的选择远比政策的口号来得真实。
![]()
回过头看,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是全方位的,稳定且相对低廉的能源供应,尤其是在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全球最完整、响应最迅速的制造业体系,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储备,以及无与伦比的本土消费市场。
![]()
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生产到销售”的闭环,BMZ的破产宣告了欧洲试图通过政策驱动实现产业“弯道超车”模式的彻底失败,产业竞争的终极法则,终究要回归到扎实的产业基础、成本控制和市场效率上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