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科普中国
在贵州黔西南的群山深处,花江峡谷大桥宛如一道“钢铁彩虹”,横跨于陡峭的峡谷之上。这座大桥以桥面至水面625米的高度刷新世界纪录,以1420米主跨径登顶山区跨径桥梁之巅,在“地球裂缝”的险峻地形中,精彩演绎了中国基建的技术突围。跟随记者的脚步,一同来解锁这座超级工程背后的建造密码。
![]()
花江峡谷大桥远景。贵州交投集团供图
钢铁脊梁:“聪明”的主缆
主缆是花江峡谷大桥的“生命线”,两根主缆单根自重达9331吨,是桥梁承重的“主力”。据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六安8标工程科副科长欧阳松介绍,“花江峡谷大桥有整套智慧健康监测系统,大桥所有传感器对应的端口都会接入监测系统。如果发生什么变化,系统上会进行实时报警,给后续的运营和管理人员提供依据,可以及时对交通进行调控,对相应位置进行维护,保证大桥始终处于健康的运营状态。”
![]()
花江峡谷大桥主缆。贵州交投集团供图
工程师们还为大桥的主缆装上了“会呼吸”的除湿系统。欧阳松介绍,“首先,主缆采用高强的镀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高强钢丝,它的防护能力是普通锌铝合金防腐能力的四倍以上。第二是采用了智慧缆索,通过智慧缆索对主缆内部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如果发现主缆内部湿度超限,智慧缆索会实时反馈在控制系统上,调节除湿系统进气的速度,最终控制主缆内的湿度达到65%以下,保证主缆处于干燥、温度适宜的状态,极大地提高主缆的使用寿命。”
绝壁定桥:一“坐”一“嵌”的锚碇
花江峡谷大桥如一位“武林高手”,桥体横跨“地球裂缝”扎起稳稳的“马步”。其“定桥神器”——锚碇,仿佛主缆两端的“超级秤砣”:贞丰岸的重力锚,牢牢“坐”在山体上拉住主缆;而关岭岸的隧道锚,则把自己“嵌”进大山,将主缆拉力传递给山体,实现“以山为锚”的巧思。
为了攻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难题,工程师们自主研发智能温控系统,在混凝土浇筑前埋设冷却水管和智能芯片,用以实时监测内外温差,配套冷、热水池精准降温控温。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六安8标副经理王淞钰表示,“我们的锚碇,存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一个过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小型的质量病害,比如说温缩裂缝,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们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智能温控系统,能够精确地控制混凝土冷却水的流速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和降温速率,从而减少混凝土开裂的风险。”
空中拼图:智慧缆索云端吊装
花江峡谷大桥主桥共有93个钢桁梁节段,梁段总重量达2.1万余吨。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六安8标工程科副科长欧阳松说,“钢桁梁在我们这里没有重复起吊的条件,
只能用缆吊来进行,以往缆吊的话要采用多台机械协同作业。通过多台对讲机沟通,很难保证发出指令时都要保证同步性,这样就可能导致钢梁吊装的姿态不符合理论的状态,受力偏差比较大,带来安全风险。”
面对吊装跨径大、吊装重量重的技术难题,花江峡谷大桥用贵州交投研发的第四代“智慧缆索吊装系统”破题,通过在全桥设置的30余套高清摄像头及各类传感器对吊装过程中的索力、位移、卷扬机健康情况进行实时全天候智能监测,并采用北斗卫星进行空间精准定位,克服极端的环境挑战和极致的精度考验,让“天堑”之上的“钢铁巨物”拼接得严丝合缝。
“大跨径一键式智能缆索吊装系统”采用北斗定位提升吊装拼接精度至厘米级,并创新将物联网技术融入钢桁梁吊装中,实现“一人操控,一键吊装”。欧阳松说,“‘一键吊装’不管是白天还是大雾天气,可保证全时段的作业,只要一个人在控制室,点击相应的按钮,把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输进系统,它就可以自动把梁平稳运到指定的位置,然后再通过人工来进行精调,能极大地提高我们工作效率。”
花江峡谷大桥的每一寸钢筋铁骨里,都凝结着中国工程师们“云端筑梦”的智慧与创新。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年轻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施工与环境保护的难题,以科技为斧开辟出一条“穿云之路”,为世界桥梁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
审核:贵州交投集团总工程师 韩洪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