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2025年10月30日,解放日报第82届文化讲坛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WE剧场举行。本届文化讲坛聚焦“新海派的青年艺术坐标”这一主题,艺术领域顶尖学者、跨界名家与青年力量齐聚一堂。
我的两个身份
大家好,我是京剧演员王珮瑜。
今天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我作为余派老生的第四代传人,我的根在两百年前,在谭鑫培先生、余叔岩先生创立的谭余一脉的功法里。我最重要的使命是“守正”,是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消化好、传下去。同时,大家也叫我“瑜老板”“王校长”。这些年,为了传播京剧艺术之美,我上综艺、做艺术普及节目。我的另一个使命就是“出奇”,是让京剧在今天依然能被看见、被听懂、被喜欢。
我自己一直在学习和探索的路上,谈不上有什么成就,但这两个身份却是今天所有青年艺术创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我们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既扎根传统,又开出属于当代的花朵?今天,我想结合我的领域,浅谈几点思考。
![]()
创新须是“内行”的活
第一,我想谈谈什么是好的创新。
好的创新,首先应该源于对传统的敬畏与精通。以我所从事的京剧为例,所有的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从“前三鼎甲”“后三鼎甲”到“三大贤”时代,再到后来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京剧的一路辉煌发展,如果没有对“四功五法”的千锤百炼,没有对剧目、流派、韵味、规矩的深刻理解,所谓的“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所以,艺术的创新必须先是一个“内行”的活。
我想,这适用于所有文化艺术领域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有“慢下来”的耐心和机制。我们需要特别重视“口传心授”与师徒制的价值。
我所宗的是余叔岩先生创立的余派艺术,而余叔岩先生曾经说过:“我是没有学好的谭派。”杨宝森先生是余先生的一位后学,杨宝森先生也曾经说过:“我是没有学好的余派。”但这两位最终都开宗立派,在不断地模仿与融合中找到了自己。而他们的成功,就是遵从了以“谱”为基的原则, 深刻理解了上一代人创造的经典,才能避免“离谱”的创新。
其次我想说,我们要 允许年轻的创作者有一段充足的潜心钻研的时光,这种时光甚至可以在外人看来是浪费时间,是无效的。艺术本质上是不以高效、高生产率为目标的,它不是可以量化的。所以我坚信, 创新的土壤,第一要素不是肥料,而是夯实的地基,我们不能指望在流沙上建立起创新的高楼。
找到懂我们的新知音
第二,我想谈谈当代化传承。
好的当代化传承,就是构建与今天观众的“新连接”。我想跟大家说说我这些年所做的事情。2011年,我创立了一个演出品牌叫“京剧清音会”,把演唱、清谈、实时直播和弹幕互动放在一场活动当中。因为大幕拉开后,我们不能假设今天所有的观众都能够看得懂京剧,我们需要解释和呈现同时在舞台上出现。
2013年,我发起了“余脉相传”传统骨子老戏展演,这也是对传统的余派骨子老戏的全新解读。2015年起,我又推出了“瑜乐京剧课”,到全国高校进行巡回讲座,后来又推出了京剧数字唱片等等。这些事都属于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小得不能再小,但我认为,从个体的角度来说,确实做到了“小事件、大传播”,是吸引了新观众的注意力的。
![]()
王珮瑜 著名京剧演员、一级演员、余派老生。
我们这个时代,有许多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勇于打破流派壁垒、剧种壁垒,甚至行业壁垒,进行学习和探索。是这个时代造就了艺术家们更宏观的思考维度和勇气。因此,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艺术上的成功:专业的奖项和荣誉只是一个标准;那些小而美的探索、积极活跃的实验,都应该被尊重和允许。
在未来,文化和艺术内容的创作将井喷式爆发。对创作者而言,首先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专注自己感兴趣也擅长的事情,其次是找到真正喜欢我们、愿意支持我们的观众和读者,也就是说我们更加应该珍惜知音。
我想说, 传统不是故纸堆,它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底气。跨界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为了在更广阔的世界里,找到懂我们的新知音。
“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第三,我也想在此呼吁文艺评论的环境。
青年艺术人才需要“被看见”的舞台,同时也需要“被理解”的评论。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实话实说,再好的作品也需要传播。我们要善用新媒体,但不能止于碎片化传播,而是要通过短视频、直播的引流,最终将公众引向完整的、深度的艺术体验,真正做到线上引流、线下“交付”,给观众一个更有趣更生动的线下体验。
同时,我也 特别希望媒体可以引导市场, 建立起更为健康的文艺评价体系。其中,包括来自行业内的专业性认可与评论,以此确保艺术的品质和高度;同时也应该有来自市场的大众性反馈,以此检验作品的传播力和共情力;当然,还需要来自跨界与学术界的前瞻性视角,为作品和人才提供新的解读和可能性。做到这些,也就为青年艺术人才提供了“兼听则明”的环境。
![]()
王珮瑜
我记得我的年少时期,还能在报纸和期刊上读到很多严肃的京剧评论文章,评论者会就专业论专业,实事求是地谈论某个名角、某场演出、某个现象。演员并不会因为获得赞美而骄傲,吃了批评就愤怒,大家觉得自己的演出和创作被看到、被评价是常规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我本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解放日报曾经有多位文化记者,对我阶段性的演出和学习进行过记录、表扬、批评和寄语,他们就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也衷心希望今天的媒体能继续主导和推动这样的文艺评论环境,给予青年创作者们更多元化的衡量标准和成长耐心, 少一些“天才叙事”,多一些对长期主义的支持。
青年文艺创作者需要的土壤是一种“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生态。这样的生态,既可以提供深厚的传统养分,又给予自由的生长空间。 愿我们都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横向共生,我们不仅能迎来文艺事业的当代繁花,更能孕育出属于这个时代、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化景观。在这条道路上,我将与各位青年同道共勉。
谢谢大家!
原标题:《王珮瑜:需要“被看见”的舞台,也需要“被理解”的评论》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曹静
本文作者:王珮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