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生态向发展转化 崇明生态之路迎来厚积薄发

0
分享至

海工产业之“蓝”、农业硅谷之“绿”,书写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故事

“定力”崇明生态之路迎来厚积薄发

不久前,历经200多天连续掘进,轨交22号线(崇明线)终于实现全线隧道贯通。这条对崇明意义重大的交通动脉,终于在“十四五”末迎来里程碑式节点。全线通车已指日可待。

盾构机在地下默默掘进,终于破洞而出的过程,很像是崇明“十四五”发展的一个隐喻:在生态之路上,崇明一路保持战略定力,抵住各种诱惑坚韧向前,最终迎来厚积薄发。

“有所为有所不为”

2021年5月21日,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在崇明开幕,用一场全国性的繁花盛宴,对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成果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十四五”期间,崇明沿着生态立岛之路坚定前行。

生态是崇明最大的“比较优势”,一切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生态友好的基础上,这是崇明干部群众的共识。这样的“定力”,是将崇明发展置于立体坐标系中考量的结果。

从自身看,崇明也经历过“村村冒烟”,但事实证明岛域的规模、偏远的区位并不适合发展传统粗放型经济,通过不断摸索后才找到了“生态立岛”这条发展路径;从上海全市来看,作为上海不可替代、面向未来的生态战略空间,践行生态发展之道是崇明的天然使命;从长江经济带来看,长江入海口处的崇明,理应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供更多上海故事;从更广区域来看,崇明这座全国最大河口冲积岛,理应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更多案例和典范。

崇明的“十四五”始终以生态红线为刚性约束,拒绝了短期可得的利益、急功近利的数字考核,守住了世界级生态岛的根基。

“一张蓝图干到底”

崇明对生态的坚守,并非被动防御,而是主动谋划。

“十四五”期间崇明投入数十亿元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及水环境治理工作。如今,崇明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稳定保持在12种以上,鸟类多达380多种,全区栖息有东方白鹳、黑鹳、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扬子鳄、獐、麋鹿等极小种群也得到逐步恢复。

拒绝高能耗、低效能项目的同时,崇明也积极主动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大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出与生态岛定位相匹配的两个现代化生态产业集群。

当前,长兴岛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之一。近两年,长兴岛船海产业年产值连续突破500亿元、800亿元。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方面,崇明区推动东禾九谷水稻育秧生产基地等科创项目投产,还组建河蟹、白山羊、大米、蔬菜等产业集团。长三角农业硅谷的建设,更是“无中生有”般在崇明铺开一张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蓝图。

海工产业之“蓝”、农业硅谷之“绿”,都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书写着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生态资产向发展资本转化、生态要素向发展要素转化的故事。

“看不见”的沉淀

舍弃了一些东西的崇明,也换来了一些“看得见”的成果和“看不见”的沉淀。

“看得见”的方面,“十四五”期间,崇明的亮眼成就不少。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中的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崇明杀出重围,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国际篮联三人篮球大师赛、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上海长江半程马拉松赛等高级别体育赛事均扎根崇明,已成为重要“流量端口”。

“看不见”的方面,崇明正耐住性子做着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追求立竿见影,而是面向长远布局积蓄后劲。比如,随着轨交22号线和沪渝蓉高铁“两条线”上岛,崇明与上海市中心、与长三角区域的连接将更加紧密,各类资源要素流动将更加顺畅。

根据相关规划,位于崇明城桥镇的高铁小镇区域规划开发面积为3.26平方公里,将与城桥镇区紧密衔接,实现站城一体化发展;在长兴岛,一座“地铁小镇”也正呼之欲出,占地面积约4.3平方公里,未来将成为连接中心城区、崇明岛和横沙岛的战略发展区域。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茅冠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62028文章数 20076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