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创新药正以破土之势释放潜能——它不仅为市场注入强劲信心,更像一束星火,点燃了基因检测行业的新动能。
新的变化,也让全球创新药行业的从业者意识到,创新药行业来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一侧是“专利悬崖”带来的市场重构压力,另一侧是“靶点竞速”催生的研发焦虑。在新药开发需求日益迫切的当下,如何更快、更准地锁定药物靶点,这正在成为所有参与者必须跨越的挑战。
而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逐中,基因测序开始逐渐走到舞台中央。
![]()
技术的突破像不断拓宽的河流,持续延展着基因测序的能力边界,从遗传序列向功能系统开拓。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于今年8月发布超49万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果,发现约15亿个变异,不仅将可研究的遗传变异数量推升了一个量级,更通过整合蛋白质组学等多模态数据,系统揭示遗传因素在复杂疾病与性状中的作用[1],将基因研究从变异发现,推进至对生物机制的规模化解读。
当全球精准医疗的浪潮奔涌至东方,“国产替代”的浪潮也随之兴起,推动产业格局从技术引进迈向自主创新与出海共赢的新阶段——来自中国的技术实力崭露头角,走向海外市场,进入全球主流视野,更成为这片热土上生机盎然的写照。这片充满活力的市场,既为本土企业提供了机遇,也为跨国企业的本土化探索铺开了画卷。
日前,中国商务部宣布于11月10日解除对因美纳自今年3月4日起实施的出口限制措施,被市场视为政策趋势的重要信号,也为理解跨国企业在华动向提供了新的背景。在全球玩家的战略博弈中,因美纳在中国的处境和选择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医疗科技企业在中国本土化战略的演进。这家跨国巨头加大在华投资的砝码,全方位加强与本土伙伴的合作,以技术进步赋能产业链发展。这并非偶然的战略摇摆,更像是深耕中国市场二十年的必然抉择——当制度性开放与创新需求交织成机遇的经纬,将根系深植本土土壤,在技术进化的浪潮中捕获新的可能。
供应链与生产的“中国锚点”:双重挑战下的本地化棋局
国产化浪潮下,基因测序行业的竞争格局充分打开,跨国企业面临“本土品牌崛起”与“合规监管收紧”的双重挑战,锻造本地化能力成为必然的选择。
内外部环境快速变化,供应链自主可控与国产替代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近年来,多项政策出台支持政府采购项目提高国产设备的配置水平,国产设备的商业化持续提速。百花齐放之下,中国基因测序市场增长态势迅猛,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2],2024年基因测序仪市场规模超过48亿元[3]。
基因测序市场潜力可观,政策与监管也持续跟进,在合规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规范性要求,促进行业有序发展。今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二代基因测序相关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界定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二代基因测序相关体外诊断试剂类产品监督管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中国医疗器械监管持续收紧,供应链自主可控要求加强,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的内涵也不断扩展,不仅仅着眼于引进技术与设备,更要在本土采购与生产上深度本地化,维持其市场竞争力和发展韧性。作为一家企业,需要运营的稳定性,以及合理可控的产品、时间等成本。所以,当产业链能够尽可能地接近当地市场,它的成本、时间将越可控。
本地化的组件采购与供应链建设是因美纳本土生产制造建设的核心环节。
作为一家跨国企业,相比于直接在海外采买组件,当下因美纳从零开始建设本土化采购供应链实际需要更多的投入和部署,但长远来看,当本土供应链稳定后,一方面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培育本地产业,带动本土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真正实现赋能中国产业创新的“本土+”战略。
2022年,因美纳在中国市场布局本土的生产制造基地正式启动,这一生产制造基地位于上海,是因美纳继美国、新加坡之后的全球第三个区域生产中心。依托自建的本地工厂,因美纳已于2023年向中国客户交付本地生产制造测序仪与试剂产品,以本土化制造加码服务中国市场的能力。
为构建一个更稳定、更具韧性的本地供应网络,因美纳近日在进博会与隶属于Venture Corporation集团的上海聚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隶属于Jenoptik集团的德瑞光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达成中国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因美纳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郑磊看来,此举是顺应本土产业配套成熟的顺势之为,过去几年,中国市场整体的质量体系、生产环境以及人员架构都逐步完善,为深化本土协作奠定了基础。
![]()
![]()
因美纳与上海聚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德瑞光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达成中国供应链伙伴战略合作关系
她进一步补充道:“在进博会中与上游采购企业签约的项目可能不太多。这也体现了精密制造医学仪器的一个特点,与快消、药品、以及普通耗材不同,而基因测序的产业链是端到端的,创新价值链所蕴含的意义重大。”
而随着此次因美纳的本地化战略升级,配套的本地化采购供应链未来持续完善,自建工厂也将进一步扩大投资,未来有望逐步将产线扩展至全部机型,不断提升本地化生产制造的水平,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复杂的法规环境取得关键的灵活性。
今年6月,国家药监局新规发布后两周内,因美纳的五款国产试剂首批通过备案,进一步实现了在华获批的多款基因测序仪均拥有配套一类备案的国产测序反应通用试剂。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本土化战略升级,因美纳从采购、生产、配套服务等多个环节入手扎根本土产业,在服务客户的能力上锻造了提供完整本土化解决方案的稳定性与韧性。
行至行业合规的“深水区”,跨国企业的本土化战略已经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生产转移,而要为确保技术平台在升级的法规框架下持续可及,加深本土化的深度与广度。
一场多样化“生态圈”的计划
一场国产替代的浪潮,让医疗科技领域的“竞争”正在向“竞合”转变。
对于基因测序行业而言也是如此,国产化并非“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技术互补、生态共建”的多元格局。最有利于各方的局面是跨国企业在竞争中顺势而为,与本土企业合作共赢、共促产业创新。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基因测序深度结合的时代,技术融合创新将持续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行业应用场景也在拓深拓远。科研方面需要解决方案提供商更先进和多元化的测序技术,提供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与专业支持,临床诊断方面从单一疾病诊断扩展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产业的蓬勃发展牵引着技术与市场的进化方向,共同开拓支持创新发展、技术融合的“生态圈”成为核心命题,跨国企业以更开放的态度与本土企业加强技术合作,赋能本土企业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
今年8月,贝瑞基因NovaSeq™ 6000Dx-CN-BG基因测序仪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这一测序仪产品的优势是新生儿疾病筛查、遗传病诊断等复杂基因检测场景,是国产化测序平台在核心性能和临床应用层面的实质性跨越,未来将大幅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
而在十年前,因美纳已经与贝瑞基因联合推出了一款测序仪产品NextSeq™ CN500。基于这一产品,贝瑞基因自主开发了一系列应用场景,在生殖与无创产检、肿瘤、遗传病与罕见病等领域开发应用。如今,贝瑞基因已经在测序平台领域走出了一条从合作开发到自主可控的国产化道路。
此次NovaSeq™ 6000Dx-CN-BG的获批,是因美纳与本土企业在高通量基因测序平台方面的进一步合作,未来贝瑞基因也将基于该平台持续创新开发国产化应用产品。
![]()
因美纳与贝瑞基因联合开发的NovaSeq™ 6000Dx-CN-BG
因美纳持续联合本土企业打造国产化产品与应用,加强技术合作与进步。此次,因美纳还与欧易生物、微基因、晶能、博淼、北京易奇科技等本土企业达成技术合作,共同推动新一代测序(NGS)与多组学本地化应用的创新发展,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与本土企业携手创新,拓展至本土定制化芯片、精准诊疗应用等领域合作开展本土创新,共同促进技术融合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因美纳技术平台所构建的开放生态,本土企业的应用创新活力也持续迸发。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基于该平台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国产肿瘤NGS体外诊断试剂盒已达17款,覆盖多领域、多癌种,其数量占新获批同类产品的77%。
这些临床诊断的本土创新应用,不仅了丰富因美纳的生态圈,也展示了平台型业务的网络效应。而更深层次的生态参与,是融入并支持行业标准与临床共识的形成,融入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源头创新之中。
2024年,首个实验室自建肿瘤全景变异检测(CGP)性能确认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问世,囊括了实验室自建的背景、性能确认的场景、评估指标与变异范围等方面,最终形成12条专家共识,为中国医疗机构开展肿瘤CGP NGS检测的性能确认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而在去年12月出炉的国内首个感染性疾病靶向高通量测序专家共识中,也已引用了基于因美纳技术平台所产生的病原检测数据。
在国产化浪潮中,因美纳技术平台的不可或缺性愈发体现于其促进源头创新“公用事业”般的底层角色——通过构建开放的平台生态,为本土创新主体的研发与转化提供支持,以独特的生态位,重新定位其自身的关键价值。
长期主义的价值闭环
跨国企业本土化的终极目标并非“市场份额的争夺”,而是“医疗价值的创造”,亦即真正融入并驱动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循环,进一步激发前沿科研的探索能力,也回应当下产业与创新药共同进化的方向,赋能药物研发与临床转化。
生命科学领域技术创新、生态赋能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为顶尖科研机构与学者提供探索生命科学前沿的“先进工具”。
今年9月,因美纳正式发布Illumina® Protein Prep(下称“IPP”)蛋白质组学解决方案,正推动基因测序迈向多组学整合的新阶段。基于NGS的蛋白组学在速度、准确性、可重复性和可扩展性上都具备优势,能够支持大规模研究,为癌症、心脏代谢疾病以及免疫类疾病等领域研究提供多维度洞察。
科研界对IPP的早期实践,已初步展现其先进性。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院的Kasey Couts博士团队在一项皮肤黑色素瘤的研究中,以IPP为研究工具将可检测的蛋白数量从92种大幅提升至9,500种,显著加速了疾病机制发现的进程。在2025年10月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年会上,亦有研究者指出IPP相比于传统识别方法具备突破性技术优势。
这些源自基础研究的突破,构成了药物创新的知识源头,下一个十年是创新药的掘金期,而研发层面仍面临诸多共性挑战:药物靶点发现的效率低、免疫逃逸与耐药机制仍有大量知识空白亟待探索、基因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评估仍具挑战性等等,而基因测序技术和多组学创新将有潜力“系统性”地回应这些痛点。
随着IPP、5碱基解决方案等技术的迭代升级,多组学平台在检测通量、数据一致性和操作便捷性上的综合优势得以强化,从而大幅提高了靶点发现的整体效率。因美纳与临床专家以及阿斯利康、GSK等制药企业合作建立的“基因组发现联盟”,到2025年底将能够完成对250,078个全基因组的测序和处理,其中已发现的多个新靶点已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得到验证。
下一步,因美纳将积极探索在大中华区沿承“基因组发现联盟”的知识生产模式。中国市场巨大的应用场景与数据资源,是跨国企业最重要的“应用场”。长期主义的价值,在于能否将这里进一步转化为全球同步的“创新源”。此次进博会,因美纳发布最新的技术平台,将全球最前沿的研发方向更早地引入中国。
而主动将全球最前沿的技术平台在中国落地,意味着能让中国的科研人员和药企研发团队在全球同步的技术起跑线上启动探索。其所产出的基于中国人群特征的发现与数据,亦将反哺全球科研,带起可持续的“飞轮效应”。这不仅是对一方市场的承诺,更是在基因技术的未来图景中,依托中国生态参与定义行业走向的深层尝试。
穿透供应链、生态圈与医疗价值的层层叙事,一个更为本质的趋势徐徐展现:在基因科技这个代表未来的赛道上,跨国企业的中国战略正在经历从“市场深入”到“生态融入”的质变。而因美纳全面本土化的进程与实践,为此勾勒出一种新的角色定位——“创新合伙人”。
其深层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范本:一家跨国企业如何通过夯实本土生产制造与供应链、深化本土合作,搭建产业生态圈,最终将其价值锚定于“赋能中国本土创新主体性”,以其技术、平台与协作生态,增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在靶点竞速与国产浪潮下,一家跨国公司何以扎根?
答案或就在于能否超越“跨国”与“本土”的二元对立,完成向“创新合伙人”的角色演进,通过创造不可替代的底层价值,将自己深刻地写入中国解决其自身乃至全球健康挑战的方程式中。
[1]英国生物样本库 49 万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果《Nature》见刊,解锁疾病遗传新见解. 基因科技网(2025-10-27)https://mp.weixin.qq.com/s/AonuBC26wE7bHMtKvwT0iA
[2]《2025-2031年中国基因测序行业深度调查与投资策略报告》. 共研产业研究院(2025-07-10)https://www.sohu.com/a/912430096_121388092?scm=10001.325_13-325_13.0.0.5_32
[3]中国基因测序仪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观研天下(2025-07-16)https://mp.weixin.qq.com/s/WCbek-ZkA1xivLtTFcy32w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