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出全面部署,为我省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连日来,全会精神在全省文化界人士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力量。
在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后,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姚建萍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姚绣”是非遗传承人创办的民营机构,专注苏绣传承与创新。姚建萍表示,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机构从个人传承发展为上百人团队,涵盖研发创作、品牌建设等领域,推动苏绣走向年轻化、时尚化、场景化,实现艺术性与生活性融合。
![]()
启航(局部图)姚建萍作品
“‘十四五’期间,我们积极推进文化‘两创’,让苏绣焕发新生。如今回望耕耘之路,更觉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姚建萍告诉记者,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技艺创新,聚焦当代主题创作精品,让苏绣成为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二是推进标准化建设,结合“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建议,推动苏绣产业规范化发展;三是继续扩大国际传播,通过国际文化交流等形式,让苏绣持续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名片”。
“全会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指明了方向。”江苏省舞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许薇表示。
首先,聚焦“创新创造”,激活江苏舞蹈的一池春水。许薇认为,全会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置于突出位置,这就要求舞协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将“创新”精神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我们不能满足于既有成绩,要勇于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表达。舞蹈工作者,特别是青年人才,要在题材上敢于突破,在形式上大胆探索,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尤其是吴韵汉风的地域文化,作为创作的源头活水。同时,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平台为舞蹈创作、传播赋能,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体验,让江苏舞蹈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同时,坚守“思想引领”,铸就江苏舞蹈的精神内核。繁荣必须以坚定为导向。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艺术方向。“舞蹈不仅是身体的语言,更是思想的表达。在省舞协的引导下,创作者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创作更多展现时代风貌、彰显中国精神、富于江苏特色的优秀作品。”
也需提升“传播影响”,展现江苏舞蹈的时代风采。全会提出,要“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对于江苏舞蹈而言,就是要不断提升其价值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我们要大力繁荣舞蹈事业,通过举办高水准的展演、比赛和学术活动,夯实发展基础。要立足江苏,放眼世界,用国际通用的舞蹈语汇,讲好中国故事、江苏故事,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使江苏舞蹈成为展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的亮丽名片。”
“全会擘画的‘十五五’文化蓝图,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馆长朱海燕表示。
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与展示的殿堂,而且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盐城与世界的文化桥梁。立足新起点,朱海燕向记者阐述了接下来博物馆的工作方向。
一方面,要在“活化”馆藏方面有新作为。朱海燕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紧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要求,坚持以物证史、以物叙事。“我们将依托盐城独特的红色铁军、白色海盐、绿色湿地、蓝色海洋‘四色名片’,深化藏品科学研究,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展陈和丰富社教,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使博物馆成为滋养文化自信、激发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
另一方面,要在“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方面有新突破。朱海燕强调,未来博物馆将以海盐文化为核心,通过策划主题展览、深入开发“寻盐”系列研学与“盐城盐”文创产品等,传承海盐文明。同时,扩大“线上+线下”创意传播与国际合作交流,讲述盐城好故事,共塑盐城好形象。
“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守文化使命,激发内生动力,优化服务供给,致力推动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让文物焕发时代光彩,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贡献文博力量。”朱海燕说。
“在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后,作为一名奋战在基层文化战线上的兵,我倍感振奋、深受启迪。”柳亚子纪念馆馆长邹宏伟介绍,位于苏州吴江区的柳亚子纪念馆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承载特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兼具革命文物展示、地方文化传播与爱国主义宣传等功能,在传承文化、教育公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我们将坚持政治引领、思想性与艺术性协调统一,推进文物古建保护活化利用,加强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努力探索创建‘红色+’文旅融合品牌,服务文体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邹宏伟说。
作为一名南通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副馆长倪沈键表示:“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坚守的不仅仅是一门传统手艺,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是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蓝印花布的每一道工序,从刻版、刮浆到染色、刮白,都蕴含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顺应自然的古老智慧。倪沈键表示,非遗的传承不能止步于技艺的复制,更要着眼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方面,要更扎实地做好‘传帮带’,培养更多年轻后继人才,让古老技艺生生不息;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将蓝印花布与现代生活、时尚设计相结合,让其独特的蓝白之美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美化生活,为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文化治理效能贡献我们非遗传承人的一份力量。”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张雅倩 杨爽 姬传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