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新能源产业链持续景气的背景下,磷化工行业因其在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的关键材料角色而受到市场广泛关注。行业供需结构的 tightening 以及技术迭代正在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投资机会。
行业现状与供需格局
当前磷化工行业的核心特征在于上游资源的稀缺性与下游需求的多元化。中国以全球5.1%的磷矿储量承担了全球46%的开采量,储采比已低至34,远低于全球平均的308,这意味着国内的磷矿资源可能在30年内耗尽。资源约束与环保政策共同推动了磷矿石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国内30%品位磷矿石市场价格在900元/吨以上的区间已维持超过两年。
在供应端,受环保约束持续加码,长江经济带"三磷"专项整治、磷石膏综合利用强制性标准加速了中小企业的淘汰,行业集中度CR5已超过42%。同时,出口配额从2022年的800万吨降至2025年的350万吨,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市场的供应紧张。
需求端则呈现出农业基本盘与新能源爆发双轮驱动的格局。虽然60%的磷矿石仍用于传统磷肥领域,但新能源材料已悄然吞噬35%的工业级磷酸一铵产能。这种结构性变化系统性地抬高了磷矿石的价格底线,使行业从传统的周期性波动转向资源价值驱动的新常态。
磷化工在新能源领域的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三个关键方向:
固态电池材料是潜力最大的增量市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关键原材料五硫化二磷有望成为"战略性稀缺资源"。五硫化二磷由超纯黄磷与硫磺合成,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关键前驱体。据估算,1GW固态电池需要135吨超纯黄磷,用量为硫化锂的150%。兴发集团已在建1万吨/年高技术含量五硫化二磷产能,计划2026年上半年建成,凸显了该材料的战略地位。
锂电材料是当前需求的主力军。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持续高增长,2025年三季度同比增长42%。湖南裕能2025年上半年磷酸盐正极材料销量达48.08万吨,同比增长55.38%。同时,六氟磷酸锂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灵魂",占电解液成本的43%,其价格在2025年8月已回升至54400元/吨。
磷矿伴生资源的价值也逐渐凸显。磷矿石中伴生的碘、氟、稀土等元素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贵州省查明伴生碘资源储量8.07万吨,居全国第二位,贵州磷化集团已建成全球第一套年产100吨碘回收工业化装置。随着固态电池发展,碘化锂作为解决固-固界面接触不良、提升界面稳定性的关键材料,其需求可能进一步增长。
从中短期来看,磷化工在新能源领域的需求具有较强持续性。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其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五硫化二磷作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关键原料,预计2026年将随着兴发集团等企业产能落地而迎来需求爆发。考虑到黄磷属于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严格受限,现有产能的企业将占据先发优势。
磷酸铁锂电池在动力及储能领域的需求增长态势明确。据GGII数据,预计2026年行业产能将突破300万吨,较当前规模增长50%。虽然新能源汽车增速有所放缓,但储能领域仍保持高景气,国内增速预计超80%,将部分对冲动力电池需求的波动。
传统磷肥需求则呈现刚性特征。秋冬季是传统用肥旺季,叠加国际农产品价格回暖预期,磷肥需求稳定增长。国内磷肥企业凭借资源和技术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盈利空间。
众多磷化工上市公司正积极布局产业链:
兴发集团作为磷化工龙头企业,拥有黄磷产能约17万吨/年,掌握了行业领先的超纯黄磷净化技术,并依托二十多年五硫化二磷生产经验,正在建1万吨/年高技术含量五硫化二磷产能,计划2026年上半年建成,直接切入固态电池材料赛道。
澄星股份拥有黄磷产能18万吨/年,是国内最大产能企业之一,已与固态电池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同时,该公司还是首家生产电子级磷酸的上市公司,产品应用于芯片制造,实现了从传统磷化工向高附加值领域的转型。
云天化以1450万吨磷矿石产能构建了绝对资源壁垒,并有360万吨扩产计划强化其"矿化一体"优势。公司布局了30万吨湿法净化磷酸与10万吨工业磷酸一铵产能,精准卡位新能源材料赛道。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9.68亿元,同比增长24.30%。
川发龙蟒的产能布局更具"新能源化"特征,350万吨磷矿石产能搭配5万吨磷酸铁、2万吨磷酸铁锂产能,形成了"资源-材料-电池"的垂直整合。其44万吨复合肥与44万吨饲料级磷酸氢钙产能,则保留了传统农化业务的现金流支撑。
其他重要参与者包括以湿法磷酸开展主营业务的川金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04亿元,同比大增175.61%;布局磷化工产业链的川恒股份,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9.65亿元,同比大增43.5%;湖南裕能作为磷酸盐正极材料龙头,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48.08万吨,同比增长55.38%;当升科技布局磷酸(锰)铁锂,预计2025年新增8万吨产能,服务于固态电池客户。
此外,史丹利、新洋丰、云图控股、金诚信、湖北宜化等公司在年内均被百家以上机构调研,反映了市场对磷化工板块的关注度。芭田股份、清水源等公司也在磷化工细分领域有所布局,清水源在2025年11月6日的市场异动中强势斩获20%涨停。
总结与展望
总体而言,磷化工行业正从传统的周期性行业向资源属性强化、技术驱动升级的方向转型。拥有丰富磷矿资源的企业依托资源壁垒享受行业高景气红利,而积极布局新能源材料与尖端技术的企业则有望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未来产业投资机会将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一是拥有高品位磷矿资源的一体化企业,如云天化、兴发集团;二是率先突破高端磷化学品制备技术的企业,如澄星股份的电子级磷酸、兴发集团的五硫化二磷;三是成功实现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如贵州磷化集团的碘回收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基于公开信息梳理和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