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当地时间11月6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通过全国电视讲话宣布:整个国家进入“国家灾难状态”。这个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不仅让菲律宾民众心头一紧,更在国际舆论场上掀起了层层涟漪——毕竟,这个每年要被20多场台风“光顾”的国家,早已习惯了与风雨为伴,为何偏偏在今年,要用“国家灾难”这样沉重的措辞来形容现状?
![]()
一、两场台风“前后夹击”,190万人受灾背后的“天灾连环击”
故事要从半个月前说起。10月底,超强台风“海鸥”以17级风力横扫菲律宾中部,所到之处房屋倒塌、洪水滔天,宿务、莱特等省份瞬间变成一片泽国。当时的数据已经触目惊心:至少114人死亡,127个家庭失踪,190万受灾人口挤在临时避难所里,连基本的水电供应都成了奢望。
可谁也没想到,“海鸥”的尾巴还没扫干净,另一个更“凶”的台风“凤凰”已经在太平洋上蓄势待发。气象部门预测,“凤凰”的强度可能超过“海鸥”,7日登陆吕宋岛。前灾未愈,后灾已至——这种“无缝衔接”的极端天气,让本就脆弱的菲律宾彻底陷入了被动。
“就像刚被人打了一拳,还没爬起来,又被踹了一脚。”宿务省一名救援队员在社交媒体上无奈吐槽。当地的救援队已经连续工作了12天,队员们平均每天只睡3小时,可灾区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道路被冲毁,救援物资送不进去;医院停电,伤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孩子们蜷缩在避难所的角落里,眼神里满是恐惧。整个国家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下一场风暴的降临。
![]()
二、“国家灾难状态”不只是应急:马科斯政府的“无奈与算计”
在很多人印象里,菲律宾宣布进入“灾难状态”不算新鲜事——毕竟每年台风季,类似的消息总会出现一两次。但这次马科斯的表态格外引人关注,因为他用了“全国性”三个字。按照菲律宾法律,“国家灾难状态”意味着政府可以启动最高级别的危机响应:快速拨款、调动军队参与救援、强制企业降价、简化国际援助流程……这些措施确实能解燃眉之急,比如政府已经紧急调拨了50亿比索(约合6.5亿元人民币)救灾款,还开放了2000多个避难所。
但如果只把这当成一次普通的应急响应,恐怕就太简单了。事实上,马科斯政府的这个决定,背后藏着不少“复杂心思”。
一方面,这是“甩包袱”的需要。菲律宾的财政本就紧张,两场台风下来,光重建费用就可能超过200亿比索。宣布“国家灾难”后,政府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国际社会求助。对马科斯来说,这既能缓解国内压力,又能通过“灾难外交”争取国际支持,何乐而不为?
另一方面,这也是“转移矛盾”的无奈之举。就在“海鸥”登陆前一周,菲律宾媒体曝光了一桩“防洪工程腐败案”:本该用于修建堤坝的10亿比索拨款,被层层转包后,实际用到工程上的钱不足三成。结果就是,很多新建的防洪设施成了“豆腐渣”——暴雨一来就塌,洪水一冲就垮。老百姓气得直骂:“天灾已经够苦了,还要被‘人祸’补刀!”如今宣布“国家灾难”,或许能暂时让民众的注意力从“腐败丑闻”转移到“抗灾”上。
![]()
三、年年台风年年灾:菲律宾的“老问题”为何总也改不了?
其实,菲律宾的地理位置早就注定了它是“台风专业户”。位于西太平洋“台风走廊”上的这个岛国,每年要遭遇20场左右的台风,可为什么今年会这么“惨”?答案很简单:系统性问题的总爆发。
首先是基础设施“先天不足”。 菲律宾的公路、桥梁、排水系统大多还是上世纪的产物,很多地区甚至没有像样的防洪堤坝。就拿首都马尼拉来说,一场中等强度的暴雨就能让市区变成“威尼斯”,更别说面对“海鸥”“凤凰”这样的超强台风了。
其次是“人祸”比天灾更致命。 前面提到的“防洪工程腐败”不是个案。这些年,菲律宾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大笔资金用于“防灾建设”,可钱到底花到了哪里?去年审计部门就查出,吕宋岛某省的防洪项目中,80%的资金被挪用,项目负责人买了豪宅和跑车,而当地的堤坝却用劣质水泥修建,连一场小雨都挡不住。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是台风太厉害,是有些人的心太黑!”
最后是应急体系“纸上谈兵”。 菲律宾虽然制定了《灾难风险管理法》,但执行起来却漏洞百出。比如,很多村庄的“防灾预案”只是挂在村委会墙上的一张纸,村民们根本不知道台风来了该往哪跑;避难所的物资储备常年不足,有的地方甚至连饮用水和急救包都凑不齐。“平时不练兵,灾时就只能抓瞎。”一位专家直言。
![]()
四、国际援助能救急,但救不了“根”:菲律宾的“未来困局”
面对这场危机,国际社会的反应还算迅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已经紧急调拨了5万顶帐篷和10万份食品包;东盟启动了区域灾害应急机制,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救援队已整装待发;美国更是“第一时间”表态,将派军舰运送物资——毕竟,菲律宾是美国在东南亚的“重要盟友”,这个时候“表忠心”再合适不过。
但熟悉菲律宾的人都知道,“靠外援救灾”早已成了这个国家的“老套路”。每年台风季过后,国际援助都会如期而至,可灾后重建刚有点眉目,下一场台风又来了,问题还是老样子。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天灾→求助→外援→短暂恢复→再遇天灾→再求助……
国际援助就像止痛药,能暂时缓解疼痛,却治不了病根。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薄弱、腐败横行、应急体系低效这些问题,就算没有‘海鸥’和‘凤凰’,未来还会有‘海燕’‘山猫’——菲律宾永远只能在灾难中疲于奔命。
五、灾难中的微光:菲律宾人的“韧性”能撑多久?
当然,在这场灾难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温暖的瞬间:志愿者们自发组织车队,冒着生命危险向灾区运送物资;普通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互助话题”,分享避难所信息和求助方式;甚至有小学生把自己的零花钱捐出来,买成面包送给灾区的小朋友。这些画面让人感动,也让人看到了菲律宾民众的“韧性”。
![]()
但光有韧性是不够的。就像一位网友在评论中说的:“我们可以在灾难中互相帮助,但我们更希望政府能告诉我们:下一次台风来的时候,我们不用再怕。”
如今,“国家灾难状态”的宣布,既是对现实的承认,也是对未来的警告。对马科斯政府来说,当务之急是抗灾救人,但灾后的反思和改革更不能拖延:如何堵住防洪工程的腐败漏洞?如何升级老化的基础设施?如何建立真正有效的应急体系?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国家灾难”或许会成为菲律宾的“常态”。
菲律宾的考验远未结束,但比台风更可怕的,从来不是天灾,而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麻木。希望这一次,这个饱受风雨的国家能真正吸取教训——毕竟,没有人愿意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中,重复同样的眼泪和无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