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抬头看夜空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冒出一个挺奇怪的问题:如果真有外星文明,他们会不会早就来过了?不是那种“好莱坞式”的巨大飞船降临,而是一些更安静、更聪明的方式,比如,他们留下了能自我复制、悄无声息探索宇宙的机器。而最近,一项新研究就提出了这个大胆的假设:这样的探测器,或许已经在我们的太阳系里活动了。
一切从“自我复制机器”的概念说起
这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49 年,数学家兼物理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一个当时看来几乎是科幻的概念——“通用构造器”,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能自我建造、自我复制的机器。后来他的同事整理了他的构想,并出版了《自我复制自动机理论》(1966),让这个想法真正走进科学圈。
![]()
几十年后,SETI(搜寻地外文明)领域的科学家们就开始琢磨:如果真的存在高度发达的文明,他们或许不会派出脆弱的生物去星际旅行,而是让这种机器(被称作“冯·诺依曼探测器”)代劳。这些探测器从一个星球出发,利用沿途的资源不断复制自己,用几百万年就能让整个银河都被它们“踩点”一遍。
听上去像是科幻小说,但不少理论研究表明,这在物理上并非不可能。
它们,也许已经来了
这项研究重新点燃了这个话题,研究团队认为,如果这种自我复制探测器真存在,那么它们早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到太阳系。而且,部分探测器可能仍在运作,也许藏在月球的陨石坑里,或者静静地漂浮在小行星带中。
他们的表述很实际,“太阳系太大了,我们其实只看过它的一小部分。光是柯伊伯带,就有上亿个天体,我们只探测过其中两个。”这听起来像是在提醒我们:别太自信,我们连“自家后院”都没探索明白呢。
为什么外星文明要这么干?
如果一个文明想在星辰演化、恒星衰亡之后继续存在,那他们就得向外拓展。自我复制探测器,是最节省成本、最安全的方式。
![]()
研究团队表示:“这些探测器的驱动力不一定是科学好奇心,更可能是生存本能,资源需求、潜在威胁侦察、军事侦查,甚至是寻找盟友。”
换句话说,它们的探索动机,可能跟哥伦布出海一样,不是为了“知识”,而是因为“必须”。
而这种探测器还有一个巨大优势:它们不用吃饭,不怕加速度,也不在乎孤独。沿途遇到的陨石、小行星都能变成燃料和建材。理论上,它们可以在宇宙中“永生”。
如果真存在,它们会做什么?
研究团队把它们可能的行为模式拆成了六个阶段,大致是这样的:
①寻找资源:优先锁定小行星、月球之类的天体,那里原料丰富。
②建造侦察探测器:用当地材料制造小型探测器,负责测绘、采样。
③建立基地:挑选富含金属或能源的地方,作为“复制工厂”。
④自我复制:制造更多的自己——包括新的探测器和监测装置。
⑤系统探索:长期研究整个恒星系统,搜集数据。
⑥执行任务:可能包括建造太空居所,甚至向某些行星“播种生命”。
这最后一点,听上去多少有点让人不安。所谓“定向胚种论”就是指外星人可能主动把生命带到其他星球上。谁知道呢,也许地球就是他们的实验之一?
那么,我们能发现它们的“痕迹”吗?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思路:既然这些探测器要采矿、发电、加工,那么它们一定会留下技术性痕迹。
![]()
比如月球,它的金属成分丰富、地形稳定,是制造基地的理想之地。假如真有外星探测器在那里建造过什么,我们或许能在月壤中发现异常的铀、钍同位素比例,或者奇怪的磁异常。
甚至,这些探测器在“交易”中留下了某种“礼物”,比如一种尚未被我们发现的机器或装置,埋在月球的金属层中,等待人类技术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后才能发现,有点像宇宙版的“时空胶囊”。
SETI的新方向:别再只听广播了
几十年来,SETI主要靠监听外太空的无线电信号,希望“听到”外星人的问候。研究团队指出,这种方式太单一,他们主张转向搜寻技术痕迹,比如在月球或小行星表面寻找人工活动迹象。
这观点其实挺现实的,我们如今正计划在月球建立基地,开发太空资源,如果真有外星遗迹,也许就在我们脚下。NASA和其他航天机构已经在规划长期的月面探索计划,那或许正是验证这个假设的机会。
说实话,我不敢肯定这种探测器真的存在,但这个设想挺迷人的。我们人类总在仰望星空,想着“有没有人曾经也这样望向我们”。也许答案,就藏在那些无人注意的角落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