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海山与观海台似一大一小两颗晶莹的珍珠镶嵌在老城区(唐婕摄影)
![]()
观海山,青岛十大山头公园之一,海拔仅66米,登上这个面积最小的山头公园,尤其是站在那座凉台上举目远眺,海山写意,曾经的许多年里,可以尽情感受欣赏欧陆风韵的青岛最美风光。
![]()
1914年青岛市街详图局部
观海山历史悠久,1897年11月,德军强占胶州湾,次年逼迫清政府签定《胶澳租界条约》后,随即在其租借地内开始大规模的规划开发。1903年开始在亨利亲王大街(今广西路)北面的小山上建造胶澳总督府(老市府),这片小山被命名为“总督府山(丘)”,在山腰处修建了一条环山道路,命名为“瓦德街”(今观海一路)。
![]()
1915年青岛市街图
1914年日德战争后,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胶澳总督府被日军接管成为日军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因八幡神是日本的神祇之一,镇守国家,去灾除厄,所以守备军司令部背后的原德占总督府山,就被更名为“八幡山”。山腰的“瓦德街”也被改为“八幡街”。
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后,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该山被命名为青石山。
1922年,叶春墀编著《青岛概要》中有此介绍:
青石山,日名八幡山。在市街之中央,森林丛茂......
![]()
1928年《胶澳志·交通志》
1923年,青石山被定名为观海山,山下的“八幡街”更名观海一路,同时新辟了观海二路。
![]()
上世纪30年代初的观海台
观海台的由来,查询网络资料多如下描述。1927年,时任胶澳商埠总办赵琪在游览此山后,认为是登高观景的绝好去处,因此决定在山顶修筑一座观景台,以供游人凭栏观海。观景台建之后,引得市民和游人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因建在观海山上,故得名“观海台”。亦有青岛人称为凉台山,现在还有不少人叫它平台山。
但在1922年,叶春墀《青岛概要》中我们还看到:
青石山,日名八幡山,仅有一路直通望楼。前临胶州湾,后接各山,青翠欲滴。遥望小港,帆樯林立。
此登山直通的望楼,是否就是观海楼?另外在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末期的地图上,也发现山上有类似平台的建筑。档案资料中1927年创建观海台,是首次独立建造?或是改建?还是拆除重建?这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
上世纪30年代的观海台
1931年《青岛指南》:
观海台在观海山山巅,为商埠局时代总办赵琪所创建。登台遥望,不第澳内全景,历历在目,即澳外航轮,亦可一望无遗。某君诗云:“风帆叶叶远浮空,海色天光上下同,最是雨余东望处,红楼翠巘夕阳中”。
![]()
1937年青岛市街近傍图
1934年青岛市工务局编印《青岛名胜旅游指南》中,对于观海山和观海台的介绍:
观海山位于市区第一区之中部,在市政府之北,观象山之西南,信号山之正西。此山海拔六十余公尺,遍山植松。山巅有平台,可以观海,名曰观海台,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所创建,登台遙望,海西州湾之形势,历历在目。
环山有道路,山麓西南两面为观海一路,东北面为平原路,环行山腰者为观海二路,一、二两路平原路之间,有青砖便道七,以资联络。山北自观海二路北口起,向西北通黄岛路,与安徽路、观海一路相连。西北行经黄岛路、四方路、通中山路口,西南行经安徽路,可达第六公园南。行经观海一路,可至市政府。向东北过平原路通观象一路,可与观象二路相连,而达观象山观象台。向西北过平原路通济宁路口。向东南经平原路通江苏路、沂水路口。
![]()
1941年青岛市街图
1938年1月,日本二次侵占青岛,青岛特别市政府成为日伪最高统治机关所在地,此时的观海山虽并未改回八幡山的名字,但日人却一直视这座他们曾命名的神山为侵略者的护佑山,希望能持续占住青岛,武运长久。所以对于这座小山格外看重。
![]()
1939年,日伪当局曾组织评出“青岛市城乡二十四景”,其中排在首位的名为“海山写意”,指的就是观海山。
![]()
1947年青岛市街图
1945年抗战胜利后,观海山重回祖国怀抱。观海山,凝集着青岛的历史底蕴,风雨沧桑,既沉淀着一代文人的风雅,又承载了这座城市观览风光的独特历史。
![]()
上世纪80年代,刚建成开放的观海山公园“观海台”。
1984年6月4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建设十处山头公园的通知》,决定对市区内观海山、观象山、信号山、青岛山、太平山、贮水山、嘉定山、北岭山、楼山、烟墩山等十处山头,发动社会大规模集资建公园。
自1984年开始,市政府决定对观海山封山3年,以“海”为主题建造公园。1986年7月6日,命名为观海山公园,同年10月正式开放。
![]()
上世纪30年代,观海山上眺望,市区景色一览无遗。
![]()
如今的观海山上眺望,一片绿植遮檐。
![]()
如今的观海台上远眺,近景已大多被遮挡。
观海山平台自建成后一直就是观海揽胜的好去处。直至上世纪至80年代,老城全景、海天一色,一览无遗。但到了90年代以后,园林部门开始在山上大力绿化种植,2000年,市政府又投资对公园进行了改造完善。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树木的增植,也使平台四周的视野几乎全被遮挡,逐渐失去了观海台的作用。
不仅是观海山,岛城市南区另一座历史悠久的伏龙山也是如此。
![]()
观海台的四周已被大片绿植遮挡,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
上世纪30年代的观海台远景
![]()
如今的观海台远景
不少热心市民建议,有关部门能否把老凉台四周的大树修整改造一下,或将凉台加高加大一些,让市民和游客能够在此惬意的登高远望观海,恢复观海台的历史作用,成为老市区的旅游打卡新景点!也让近90年前评出的“青岛市城乡二十四景”,那排在首位的“海山写意”,能够实至名归。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